当前位置:首页> 学者智汇—2015两会 > 资讯详情

外国专家看两会:让外国人了解决策过程很有必要

2015-03-11来源:中国网作者:张艳玲 魏方超收藏
   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每年此时,世界各方人士都会透过两会释放出的信息,感受中国变化,解读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新机遇。 
 
   澳大利亚两院院士吉尔伯特:政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罗伯特•郭士顿•吉尔伯特是澳大利亚科学院、皇家化学院两院院士,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客座教授。作为第一批被纳入“外专千人计划”的专家,吉尔伯特从澳大利亚来到中国已有4年时间。
 
   在谈到中国的两会时,他表示,一些关系到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该在中国最高的政治会议上得到关注并给出较好的解决策略。
 
   吉尔伯特教授在控制肥胖症和糖尿病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对食品安全非常关注。“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这需要建立一个体系来控制”。当然,他也表示:“对于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澳洲也是经过上百年的摸索,才逐步找到解决方法。”
 
   同时,他也对中国政府办事的效率感到忧虑:“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钱。所以希望中国在做事的效率方面能有进一步改善。”吉尔伯特举例说:“在澳大利亚,基本上所有需要签字的文件都用电子文档。在中国,我们需要把这些文件准备好,需要很多的签字,需要很多的批准,这样就会花费很多时间。”
 
   “污染控制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吉尔伯特说,“在污染控制上可能会花费一些钱,但在公众健康上能省下一大笔钱”。他说,40年前他去洛杉矶时,发现当时洛杉矶的污染也非常严重,但是现在洛杉矶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吉尔伯特已经在武汉买了房子,做好了长期定居的准备。他认为中国有最好的科研环境——他见过的最勤奋的学生和世界上仅有的先进仪器。
 
    美国工程院院长穆特:中国应该成为一块“磁石”
 
   “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兴奋的国度”,美国工程院院长穆特一开口便发出赞叹。“看到一个这么古老的大国大幅而快速地改变自己,真的太棒了!”“于是我想尽所能来帮助中国。”穆特解释着自己与中国的“情缘”,一脸兴奋。
 
   25年前,首次来到中国的穆特便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着迷,开始致力于推动中美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2004年,穆特领导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因为我们想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尤其是美国,建立更好的文化上的理解。” 2014年,穆特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
 
   谈到中国的两会,穆特满脸遗憾,虽然外国人旁听两会已成趋势,但“我从未旁听过两会”,“我不会说汉语,所以也不会知道究竟在发生什么。”但穆特对“旁听”制度产生很强的好奇心,“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穆特补充说:“两会开放给公众旁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样人们才能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中国应该成为一块‘磁石’”,穆特建议,“要做吸引国外人才的‘磁石’,你得让他们自愿过来,这应该成为中国政府的目标”。
 
    德国专家李克:让外国人了解决策过程很有必要
 
   “李克”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中国人,但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克,十多年前曾在中国留学,2005年迎娶了一位中国姑娘。2010年,李克与妻子开始在北京生活。
  
   李克的汉语说得非常流利,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颇为熟悉。他认为,中国政府“在大的问题上已经开始做了,比如反腐败等,这是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谈到中国的两会,李克表示:“外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经常比较消极,因为好多外国记者对中国缺乏了解”。李克解释,在德国,国会的讨论都有电视直播。外国人来中国的时候往往带着这种习惯,“他们不明白好多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
 
   “让外国人多了解中国政治决策的过程很有必要。”李克说:“很多外国人关于中国的信息,是从其他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身上得到的。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与中国人是不一样的,对某些问题难免会有误解。”
 
    李克对环境污染同样非常关注:“我记得十几岁的时候,莱茵河里面没法游泳,污染得特别严重,现在你在里边游泳都没事。中国现在治理污染的技术已经有了,但意识还有点缺乏。”
 
    李克也表示:“如果中国真的要变成一个强国的话,它必须在很多领域做得更先进一点。先进就离不开创新,但是创新,取决于教育。”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