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者智汇—2015两会 > 资讯详情

互联网能否与环保互联?

2015-03-11来源:综合报道作者:收藏
    春节刚过,乍暖还寒时候,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 ,环境成为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和全国公众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云计算、大数据不断拓宽人们的视野。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也去科技领域求解、“看病”。
 
  从去年两会开始,纷纷有代表委员提出信息化手段治理环境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了哪些信息化治理环境问题的妙招?编者集纳了两会期间的信息化相关资讯,以飨读者。
    
  第一站 “互联网+”行动计划为环境信息化创造新环境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由此,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热词首次“入围”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概念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什么?今年两会,两会代表又如何将新概念演绎出新设想?
 
  【两会声音】
 
  ★顶层设计制定国家“互联网+”生态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互联网+”的思路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相结合,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形态。
 
  “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打车、专车等),还有如医疗、教育、甚至跟环保结合的领域,我们都看到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原有的传统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升级换代的作用。”马化腾说。
 
  马化腾还提出,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信息化工作,有大量的信息数据,但是因为它没有直接互联起来,让用户简单地使用这些数据,所以我们希望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把很多信息孤岛串联起来改善民生。
 
  ★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大脑”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百度CEO李彦宏: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大脑”计划,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预测、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诊断、智能无人飞机、军事和民用机器人技术等为重要研究领域;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研究领域开放平台资源,高效对接社会资源。
 
  【专家点评】
 
  “互联网+”成中国经济新引擎
 
  北京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超图软件先进技术实验室主任黄骞:“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付志勇:“互联网+”可以概括为“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提法的升级版。比如在智慧民生服务当中,利用“互联网+”可以促进市民真正参与到服务创新中来。之前学生基于创新2.0的理念做过一个叫做CityCare的项目,通过市民移动端的应用收集对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发动其他社区成员点赞支持,从而推动管理部门做出改善,之后改进的结果又可以反馈给市民。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润喜:中央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仅是互联网作为信息化的核心与工业化交融,今年一号文件也讲了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由此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
 
  以前的互联网还只是作为一个外在工具,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作为了核心引擎,推动社会创新。也就是说,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不过也有不同观点认为,互联网还是“轮胎”,而引擎永远是知识创新。
 
  中国互联网的筹建者、前国务院信息办常务副主任陆首群:报告中谈到“互联网+”即“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未来(后互联网时代)将全面发展信息经济,这是后现代世界的主流经济模式。而目前的新常态是信息经济发展的起步,或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开端,今天经济的转型和增长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
 
  环境应用
 
  用互联网实现环境要素互通共享
 
  环境领域是一个融合多种环境要素的领域,要全面整体呈现环境问题,尤其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环境要素互通共享,从而推动环境问题整体解决。
 
  由此,各地环保部门纷纷建设数据中心,并且将环境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运维,统一平台登录、统一平台建设、统一建设标准。正如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所说,环境信息化就要逐步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联动与资源共享,提升各部门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信息交换和数据综合利用能力,形成环境监管合力。
 
  除了在搭建系统平台、统一运维建设取得成效外,在大数据分析预测、智能无人飞机等领域,环保部门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去年,西安交通大学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并发布了首项研究成果“环境综合指数ECI”。环境综合指数综合了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质量指数和污染源监控指数,通过环境黄金率理论计算、形成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状况的综合性指标。通过环境综合指数,在公众与城市之间建立起环境质量体验关系,警示环境质量的变化、变迁及滑落,激发社会公众的环保热情,呼唤为环境改善付出每个人的努力。
 
  而无人机已经在日常的环境监测中发挥常态化的监测作用。去年APEC会议前期,环境保护部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6省(区、市)的24个重点地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一阶段督察。无人机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巡查,共飞行11架次。经初步分析,共发现疑似存在环境问题点位60余处。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唐山、秦皇岛西部、邯郸等地区钢铁、焦化企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武汉、西安等地也使用无人机监控黑烟囱。
 
  同时,各地也积极使用无人机进行监管,武汉使用无人机追踪黑烟囱,山东省计算中心研发的旋翼无人机远程烟气监测系统,可以监测烟气,可对空气中的PM2.5、PM10、二氧化硫等空气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更可检测空气浓度,及早做出雾霾天气分析。
 
  【微点评】
 
  互联网+”推动环境信息化转型
 
  正如文中学者所说,目前的新常态是信息经济发展的起步,或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开端。信息经济要求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而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是信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信息经济实现的路径和手段。
 
  无论是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的生态战略,还是李彦宏提出的“中国大脑”计划,最终都可以囊括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中。
 
  虽然报告中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但这些信息技术作为要点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我国从战略层面上开始重视以“互联网+”为引擎的信息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向社会各行各业释放了强烈信号,表明我们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存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互联网+”给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哪些条件?
 
  目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在环保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和应用。
 
  比如去年环境保护部完成了“三层四级”的环保业务专网建设;各地环境信息中心积极推进业务系统建设,江苏1831系统统一了单点登录,北京环境信息中心也将各业务系统集成到综合办公平台,实现了单点登录。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移动执法系统更是成为环保系统的标配“装备”。
 
  近些年,随着各业务系统的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近年来,为了发挥环保大数据的决策和支撑作用,各地纷纷建设数据中心,北京环境数据中心于2013年投入使用,云南也在重点污染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数据中心建设。此外,云南还建成了云平台,为云南省环境信息化拓展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的平台。
 
  但整体来说,数据孤岛、信息烟囱依然存在,业务数据等信息资源还无法完全集成和整合,各地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以信息支撑环境管理的局面还未形成。
 
  现在,“互联网+”行动规划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给环境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环境信息化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好机遇,充分利用各项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的思维下考虑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从而推动环境管理转型。
 
  第二站 政府应加快推动环保数据公开
 
  【两会声音】
 
  ★政府数据公开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增长释放巨大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目前,各级政府积累了大量与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并成为社会上最大的数据保有者,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其中包括3000余个数据库,大部分都是高价值数据,一旦将这些数据开放,将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增长释放巨大的红利。
 
  当前不仅要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工作,还应积极推进金融、电商、公共事业等大型企业数据的开放共享,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用好大数据。
 
  第一,政府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出台指导意见和行动规划,明确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的主管部门,制定我国政府数据开放规划和指导意见。
 
  第二,从建设步骤和开放范围来看,建议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在全国分领域、分区域实施,首先建议选择试点区域,推动相关部门首先整理社会关注度高,与居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关的数据,例如气象、交通、旅游、物价等部门所掌握的基础数据、业务类数据、管理类数据、统计类数据等。
 
  第三,要尽快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政府开放数据标准,包括政府数据开放目录、政府开放数据格式标准等,实现“书同文、车同轨”,明确数据开放的范围、方式、内容、细化程度及数据格式,为各地和部委推进提供依据和指导,从技术操作层面为全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大共享奠定基础。
 
  【微数据】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开放数据状况
 
  ★2009年美国提出“开放政府计划”,设立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进而依托公众力量对政府所持有的数据进行加工利用。
 
  ★2013年,八国集团签署《开放数据宪章》,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联合建立开放政府伙伴关系,按计划有序公开重要的政府公共数据。
 
  ★数据资源增值性应用每年可为美国的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为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组装等环节节省50%的成本
 
  ★数据资源应用每年可为欧洲的公共部门管理节省2500亿欧元,每年为全球个人位置数据服务提供商贡献1000亿美元。
 
  【微分析】
 
  我国政府数据开放不高的原因
 
  我国数据开放步伐已经明显落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各级各地政府开放数据的主观意愿不强,不愿对外开放,担心开放后造成泄密等问题。二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开放类型、开放范围都不明确,各成体系造成条块分割,开放后也难以共享,形成了大量开放的“信息孤岛”。
 
  【微点评】
 
  环保数据是环保工作重要抓手
 
  从环保系统内部来说,环境数据应该被看作环保部门的一大抓手,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也是各项工作推进的基础。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特点,数据的共享共通和唯一性尤其重要。目前,一些环保部门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不仅做到系统内互通互联,也开始跨部门共享共通,例如,北京市环保局就在北京市委的推动下,与北京市工商局法人库、北京市质监局实现了互通共享。但从整体来看,与各行各业一样,环境数据目前也面临着内部不统一、外部不共享的问题。
 
  从外部来说,公众有权获取周围环境数据,了解周围的污染源,新《环保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所以,环保数据的共享性、互通性和开放性是环保系统和社会共同的需求,期待孙丕恕提案能推动环保数据公开工作。
 
  第三站 科技治霾效能值得期待
 
  雾霾近几年已经成为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科技强大解决问题的能力,环保部门和公众纷纷把视线转向科技领域,期待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解决最迫切的环境问题。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宏提出“信息化治霾”,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污染源排放进行实时监测,甚至还可以用一定技术手段实现远程管控。
 
  各机构纷纷探索“治霾术”。“烟雾箱”、无人机消雾、雾炮车等应用层出不穷。
 
  忆往昔看今朝,科技治霾有什么新理念、新招数?
 
  【两会声音】
 
  ★数字化方式助力解决霾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政府部门应当加快移动互联网在民生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把“人与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面连接起来,有助于防治雾霾、解决看病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新老重大民生问题。
 
  ★用信息化手段治理污染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钟勤建:四川今年将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激励治霾,预算总金额高达1.3亿。
 
  在提到治污手段时,他提到正在推进试点中的IC卡排污管理。钟勤建表示,IC卡排污管理不仅针对污水厂,还推向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IC卡排污管理既控制浓度,还控制总量。当剩余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会做出预警,一旦超量排放就责令停产。
 
  ★科技倒逼产业升级换代推动治霾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雾霾来源中60%来自煤炭,尤其是中小锅炉的排放,最新的“微煤雾化技术”通过创新航天涡流技术,使加工配置后的微煤实现多次高效雾化,并使微煤和空气合理混合燃烧。同时,通过“低温低氮燃烧技术”,大幅减少氮氧化物生成。利用这一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燃煤锅炉,不仅可将燃烧效率提高到98%,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吨煤产蒸汽由5吨提高到9吨以上,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烟尘等排放指标都相当或优于天然气洁净燃烧指标。
 
  【微点评】
 
  治霾要靠技术、制度双“发力”
 
  雾霾已经成为各大舆论场不可避免的热点,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新手段无疑为雾霾问题的解决带来一道曙光。
 
  此前,科技部已经开始探索科技治霾的路径。2012年,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启动了“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2013年,科技部联合环境保护部、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首都蓝天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节能、监测预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与此同时,各个省市环保部门也在加快推进科技治霾的进程。
 
  去年,科技部、河北省在部省会商中确定了实施科技治霾“双百工程”,研发推广100项重点治理技术,谋划实施100项重点科技项目,推动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今年新年伊始,黑龙江就提出了坚持科学防治大气污染,突出重点地区、不利气象条件、重污染时段的防控,完善与气象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中心,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提高重污染天气下应急响应能力。
 
  科技治霾已经成为共识,各地各机构也都纷纷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对其进行研究,希望科技可以治理雾霾,还公众一个蓝天。
 
  但科技能否真正为我们制造一个蓝天,抑或只是科技给人们制造的幻象?
 
  环境污染的主体在人,根治雾霾在于约束人的行为。而科技能为各部门治理雾霾提供依据和手段,是治理雾霾所必须依靠和采用的,但是如果舍本而逐末,那雾霾的治理效果将大打折扣。
 
  让我们回归问题本身,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和手段双重保障。制度约束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从污染源头根治雾霾,科技手段用于治理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这正是科技的魅力,前提是要想到。我们期待,科技可以在雾霾治理过程中发挥强力作用和优势。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