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价> 资讯详情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是与非

2015-04-08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作者: 李雪昆收藏

本报记者 李雪昆

近年来,无论学术界还是期刊界,有关同行评议的话题从未中断过。3月31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同行评议在学界、期刊界的热点、难点等话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学术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扩展思路。

“老千里马选小千里马”局面应改观

学术界此前总在说“同行承认是学界的‘硬通货’”,但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看来,这只说对了一半。同行评议对于问世时间较长的成果是有效的,而对问世不久的成果,特别是问世不久的独创性成果却是低效率的,往往是非共识的,有时还形成了“不是伯乐选千里马,而是老千里马选小千里马”的局面。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同行评议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以期刊审稿为例,很多期刊并未建立起规范的同行评议程序,审稿、选稿和用稿还显得较为随意。

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原主任蔡蓉华对此表示认同。她认为,人们由于时间、精力、财力的限制,不得不有选择地利用,有选择地评价。但由于科学评价的复杂性,评价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因此经常会遭到非议。并且,评价标准和程序机械化,也难以保护创新思维,影响合理评价,进而影响到学术期刊对学术新成果的展示。

让大数据在评价体系中发挥作用

在谈到大数据时代同行评议的实践时,邱均平表示,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采集与传统的同行评议相比,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类型的丰富能从更多方面强化定量分析的精确性、稳定性,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更提高了计量指标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增加专家对对象的了解,可以支持交叉学科、支持创新,可以建立完善的专家数据库,通过随机方式筛选合适的同行,破解学科限制和学术垄断,更可以提高同行评价的效率、降低成本。

“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公开实现高效合理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在网络时代是有实现基础的。开放式的评价可以基本做到以创新论英雄、以突破论英雄,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发挥作用。”刘益东说。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也提醒道,网络环境下的量化评价虽然相对客观、操作便捷,但由于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在确定各项指标的分值时易受到研制者本身偏好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体系建设在验证中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近6000种学术期刊中,水平参差不齐,发展并不平衡,如果不能建立全面、客观、公正并且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实际状况的评价体系,就难以真正把期刊评价转化为一种激励机制。

蔡蓉华认为,引入网络同行评议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虽然开放获取同行评议和公众评议能缩短评议周期,突破地理和专业限制,实现评议过程和结果的网上查询,提高了公开和公正程度,但其有效性、可靠性和其他网络资源一样也存在着问题,还有待研究解决。

“任何评价机制都不会是完美无瑕的,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评价机构应该根据评价目的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评价结果。”蔡蓉华补充道。

黄长著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要探索包括同行专家主导下融入多项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践反复验证,在验证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求得新的发展。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