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青年学者专题 > 资讯详情

李家成:教育是成就人之生命潜能的事业

2015-05-0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李玉收藏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教育学总给人一种似乎人人都能点评一二、但又难以深入之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是一位教育学学者,他认为,教育学主要研究真实情境中人的发展,教育学学者也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穿梭着。而来自教育实践的认可,是教育学学术成就的评价标准之一。

成人 成就人的生命潜能

1996年之前,李家成还是一名乡村小学老师。在进入学校管理层后,他深感所学有限,随后继续深造,并遇到了自己的恩师——柳海民、叶澜,他们分别是其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和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导师引导李家成体会到教育与人之生命的关系,以教育学学者所特有的关怀、信任、鼓励,引领着他走进教育研究的世界。这份回归学生的体验,以及身为教师的经历,让他深信,教育学是关怀人之生命的学问,教育是成就人之生命潜能的事业。

在大学任教后,李家成投入大量精力培养本科生、研究生,曾带出两个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的团队;现在他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青椒俱乐部”成员,义务指导大学生科研工作。

当李家成不断走进课堂,接触众多教育工作者时,他尽自己可能,鼓励和帮助这些教师、校长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学学者不仅应该有学生立场、教师立场,更应该以“成人”为价值取向——这不仅仅是言说,更应该是融入自己生命的信念和真实的行动。

成事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实现创生

作为高校教师,李家成视中小学为自己的“实验室”。他多次提到,愿以“教育实验”的方式,直接参与中国教育实践。他告诉记者,自己大约四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是在中小学的课堂里度过的。

李家成持续十余年聚焦以中小学班主任及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班级建设领域,进而拓展到对学校学生组织建设与大型活动开展研究;这两年来,又进一步发展到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等研究领域。其实验学校或合作研究学校既有发展水平较高的公办学校,也有服务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民办小学。

“教育实践充满着研究的资源,也极大挑战着教育学学者的素养。”十余年来,他曾无数次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在参与学生活动的情境中,在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的直接对话中,既努力理解当下的教育,更直接参与教育实践的创生和理论的建设。

李家成向记者讲述他如何在三个星期内,通过与校长、教师的合作,打开一所民办小学的改革之门,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有尊严、有活力地参与到学校的各类活动,包括学校系统内最具有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中。“你能想象请这样的家长去评价教师的上课质量吗?你能猜测出教师会如何反应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家成说,“事实上,真诚而有艺术地组织和沟通,成就的是教师和家长,也将最终造福于孩子们。”

李家成与同事、合作者一起,于2014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他研究学生是如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学习”的,还思考如何深化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研究,进而实现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重建。李家成相信,新的教育学会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创生而出。

成学 扩展中国教育学的国际影响力

2011年9月,李家成到美国范德堡大学访学——该校的教育学院已经连续五年排名美国第一。在他访学归来后,主动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国家教育学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还不断带着国外学者深入中国学校,直接感受中国教育改革的魅力。

“睁开眼睛看世界后,我更加相信,中国教育学与教育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个性与贡献。”李家成告诉记者,他在范德堡大学作的第二个学术报告的题目就是“与你不同,但贡献依然”。他告诉美国同行:通过他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有着班级这个“家”,而美国学生在学校几乎无“家”可归——其空间性的生活中心,仅仅是装衣服、书本的柜子。

在李家成看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相互生成的;而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国教育世界的独特、中国教育研究方式和方法论的个性,都大大不同于欧美国家。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学学者,他认为,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教育学学者群体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道宽、道已明。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