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青年学者专题 > 资讯详情

哲学虫“谢永康”:有一种投身于思想的冲动

2015-05-0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王广禄收藏

在大学就读期间,谢永康就是老师和同学中的“哲学虫”,现在,这个“哲学虫”已是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他的论文于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并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独著、合著、译著十余部,主持国家和省级课题多项。

在“旧书摊”爱上哲学

谈及走向哲学殿堂的过程,谢永康说,“我中学时就偏好收集浏览‘严肃’读物,老家小县城的旧书摊上最易获得的就是马恩和毛泽东的经典著作,我由此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7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之后,谢永康的视野一下开阔起来,阅读范围更加广泛,尤其喜欢道家和海德格尔哲学。大三时,与王南湜教授的一次长谈让他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随即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问题,并以此为题写出学年论文。此后,他的哲学思考就从未离开过马克思主义哲学。

硕士阶段,谢永康开始进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方面的研究。博士阶段,谢永康以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他发现阿多诺哲学有非常抽象和形而上的一面,而且与学界普遍接受的那种“后现代”形象并不相符,其包含着很深的启蒙动机和古典哲学精神。他的这些研究丰富了阿多诺在中国学界的理论形象。

受到马哲强烈“现实感”的吸引

哲学涉及的领域和研究方向众多,是什么原因促使谢永康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对此,谢永康解释说,这同样源于和王南湜教授的那次“长谈”。在谈话中,他感受到了哲学精神的广大,同时震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

谢永康说,强烈的“现实感”是他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后来,他又意识到哲学史的重要性,开始将问题意识与哲学史思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2005年之前,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将马克思的哲学贡献阐释为一种范式转型,主要是借助当代的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的框架,那时的谢永康同样处于中国当时流行的生活世界话语和范式转型话语之中。后来受阿多诺的启发,他逐渐意识到这一框架是站不住脚的,尤其是在主体性概念被消解之后,理论陷入无可言说的境地,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于是他开始回到德国古典哲学中寻找理解和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古典哲学的主体精神和理性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因此,他两次国外访学的重点都是研究德国古典哲学。

抱持“以学术为业”的理想

目前,谢永康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二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关于后一个领域,他正在主编一套“批判理论丛书”,计划译介这一学派的经典文献和最新成果,展开系统性的问题史研究。“希望这一领域会因为我们的关注而成为‘热点’。”

“很早以前,王南湜老师就提示过我,一方面要敢于想大问题、空问题、自己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夯实哲学史基础,这样才能广大而不空疏,精细却不失格局。”谈到自己做学问的“秘诀”,谢永康说,“青年学者从事并要做好学术研究,要有一份事业心,抱持‘以学术为业’的理想,需要有一种投身于思想的冲动。”他认为,哲学的智慧是理性的,但对智慧的“爱”却要高于理性。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