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价> 资讯详情

有一种抄袭叫“引用过度”

2015-05-14来源:深圳商报作者: 钱夙伟收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16 万字有11万字是译者抄来的。叔老先生的遭遇还算是写“李逵”的遇到抄“李逵”的。笔者不由得想起一桩旧闻,那真是“李逵”遇到“李鬼”了。去年,成都餐饮界人士斯波在网上发帖称,一本名为《麻辣食品生产工艺与配方》的书,与他所著的《麻辣风味食品调味技术与配方》有太多雷同之处,这本由4 所高校4 名博士担任主编、副主编的书共18.5 万字,有13 多万字与斯波的书内容相同,而且原书中一些差错,也被这本书照搬上去。

斯波认为,这是抄袭行为,并向对方提出了公开道歉、停止侵权的诉求。对方一名主编回应,该书编著是汇编行为,编书、编著是可以借鉴的,只是在引用借鉴这个度上可能没把握好。

然而这个“引用过度”也实在是太夸张,所谓的“引用”,连抄都免了,“买了你这个书吧,然后就是扫描”,“然后就直接刊上去(出书)了”,于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原书中的“咸”字,“扫出来像个成字”,于是付印的时候,就成了“成”字。需要追问的是,一共才18.5 万字的一本书,有13 多万字是“引用”的,这本书还有多大的价值?“主编”对此直言不讳,“我说一下我们的情况吧。我们在高校也不容易,要评职称什么的,大家需要这样几本书,出书它需要材料,可能时间有点赶,工作也做得不到位。”原来,出书不过是评职称的垫脚石、敲门砖。

当然,“我们在高校也不容易”或也确是实情,网上曾经披露的北大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就明文规定教师工资与“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挂钩。如此“压力”之下,急功近利的浮躁已是学术界的流弊,甚至博士也“引用过度”,几乎是普遍的现象。

但显然,无论是出书还是发表论文,都因此毫无价值,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国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90%以上可以在实验室和实际操作中重复再现,国内论文重复实验成功率不到5%。”,因此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毫无顾忌的“引用过度”,不仅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学术风气败坏、道德失守也不可避免,乃至恶性循环,各类弄虚作假屡见不鲜,浮躁夸饰追名逐利丑闻迭出。而风险成本过低,又让“引用过度”愈演愈烈。也因此,对抄袭剽窃除了道德的谴责,更应回归到法律和制度整肃的层面,让抄袭者付出有痛感的代价。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