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 > 资讯详情

抗战时期的邹韬奋

2015-08-26来源:人民网 作者: 刘海梅收藏

邹韬奋

“九·一八事变”是邹韬奋和《生活》周刊在政治上、思想上发生急剧转变的转折点。从这时候起,为宣传抗日,邹韬奋从没放下手中的笔。1931年9月26日,“九·一八事变”八天后,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报道这一事变。他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生活》周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组织为前线抗日将士捐款。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邹韬奋作为一个爱国者,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他针对抗战的形势,屡屡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行为。1933年,《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查封。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同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该刊详细报道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并发表了许多义正辞严的评论,提出了”结成全国救亡联合战线”的口号。发行量很快达到20万份,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莫大恐惧,遭到封闭。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回上海,主持《生活星期刊》,不久该刊被查禁。

当时他担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11月22日,与沈钧儒等6位救国会负责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七君子事件”。1937年7月31日获释。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曾改名《抵抗》)3日刊,销量很快达到了30万份。1938年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任《全民抗战》杂志主编。同年10月赴重庆,宣传团结抗战,所办书店和刊物屡遭国民党当局查禁。皖南事变后,邹韬奋抗议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行径,愤然辞去国民参议员职务,再次流亡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

并任救国会海外工作委员会常务干事,曾与茅盾等人撰文提出坚持抗战、实施民主政治等主张。日军攻陷香港后,赴广东东江游击区。1943年1月到苏北解放区,并写下《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实行反动政策的愤慨,3月患耳癌秘密到上海治病。1944年病逝,中共中央接受他在遗书中提出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