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学术经典成为知识创新出发点

2015-09-1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张君荣收藏

我国的民间藏书、私人藏书有着悠久历史,这种藏书形式对学术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电子阅读乃至碎片化阅读趋势愈加明显,阅读学术经典是否依然重要?学术经典的收藏与传承意义何在?围绕民间藏书与传承学术经典的意义,全国多所高校的学者在湖南岳阳举行的“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暨《南湖藏书楼纪事》出版研讨会”上进行了热烈研讨。

学术经典成为知识创新出发点

就“什么是学术经典”,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牛大勇列出了三个要素。

第一,具备开创性。牛大勇解释,学术经典是为学术新前沿的开拓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向。学术经典的开创性,体现在其能够奠定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知识体系,可能是一个新的专业、学科,也可能是一套新的思维方法、研究理论。新可表现为体系性创新,也可表现为对既有知识体系框架下的重要的知识创新、更新,即把已有的知识进行新阐述,把知识的发展推向新阶段,规定了知识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如果开创性不突出,但其总结、概括、综合的功能明显,也可能会成为经典。如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就是对一个时代既有知识所做的全面总结。

第三,传世久远。人类的知识发展,是一个不断“增砖添瓦”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学术经典的积累过程可以成为后人知识创新的出发点。“一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假如在经过历史的检验之后而销声匿迹,则不能称之为学术经典。”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学者王巍对此表示认同,“每个学科都有其学术经典著作,它们是历史长河中人类智慧的结晶,饱含时代精神。”

读书、藏书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

“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民间藏书”换句话说就是指“私人藏书”。

早在唐宋时期,私人藏书楼就已盛行。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即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湖州陆氏皕宋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更成为赫赫有名的人文地标。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于嘉靖年间的私人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一家图书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和文化奇迹”。

如今,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城市环境,使得私人藏书楼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韦力先生的“西苑书楼”、余三定与朱平珍夫妇所建的“南湖藏书楼”等,已经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民间藏书也成为城市发展中浸透着书香的文化名片。

学者认为,民间藏书还可以发挥多方面作用。从小处讲,读书、藏书有益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从大处看,读书、藏书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

与会者表示,私人藏书往往呈现出浓烈的个人化色彩,这也正是民间藏书的特色所在。比如,已故著名古典文献和俗文学研究专家、藏书家傅惜华先生,其碧蕖馆所藏图书集中于戏曲珍本、善本;而南湖藏书楼重在收藏文史哲方面的学术著作。

手稿是学术经典的重要体现

我国当代民间藏书在继承中国藏书传统的同时,更需要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中国民间藏书事业发展的新路,以更好地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经典传承的重要载体依然是书籍。学术经典能够把一代代学人的思考和感悟发扬、传承下来。

“当今时代依然在产生经典。”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先霈以文学领域为例表示,如果回顾最近30年来的文学作品,应该说整体发展状况喜人。

如何将私人藏书与藏书者兴趣、专长,以及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是私人藏书特色发展的关键,这也将是民间力量对学术经典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着力点。牛大勇认为,作者的手稿往往是学术经典思想体系的重要体现或补充,是值得重视的藏书内容。“在一些经典的创作过程中,由于费用、机遇等原因未能出版未能发表的手稿,应属于对发表作品的补充,这些手稿可能成为‘珍品’。”

王先霈建议,民间藏书的发展可以在地方文献及作品的收集方面下功夫。“未来,有学者想做相关地方文化研究,民间藏书楼或可成为首选的一手资料、系统资料的查阅地点。”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