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5-10-19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郝平;汤恒收藏

开创学校美育工作新局面

作者:教育部副部长 郝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学校美育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加强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贯彻落实好《意见》,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是对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作出的顶层设计,是对新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全面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意见》是教育系统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工作。要用《意见》精神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转化为改进美育工作的思路,转化为指导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具体项目和措施,真正做到有实招、见实效。

《意见》按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加大统筹整合力度,推动形成学校美育改革创新的合力。贯彻落实《意见》关于统筹整合的要求,必须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统筹。统筹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美育,使其相互衔接;统筹好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中的美育,使其相互配合;统筹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美育,使其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和美育育人机制。二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统筹。整合校内外各类美育资源,推进美育协同创新,健全教育与宣传、文化、文艺团体等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美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破解学校美育教师不足、场地不足、资源配置不达标的难题。三是统筹协调关键是要尽快解决美育师资短缺问题。在“配齐”“提质”“整合”三个方面着手。“配齐”,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的问题,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提质”,各地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要建立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的水平。“整合”,各地要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各级文化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通过“配齐”“提质”“整合”,切实解决美育师资队伍短缺问题。

为学校美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中宣部文艺局局长 汤恒

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灵魂工程,对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对美育教育的期盼,文件既有鲜明的思想导向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美育工作的开展。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是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文艺部门的重要责任。贯彻落实好《意见》应该突出抓好“三个一”。

一是突出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贯穿到美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我们常说,“美善相兼”“尽善尽美”,美虽然具有独特性,但本质上真善美是相统一的,美的东西必然是趋真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一直都有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悠久美育传统。今天,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就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美育中,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和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开展生动形象的价值观教育,做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就应当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抓住一个重点,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阶段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而正确的审美观更有助于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美育的培养有很强的阶段性特点,有研究表明,美育的基础和关键在少年儿童这个阶段。少年儿童阶段对色彩、对声音、对感觉都很敏锐,有研究表明,三岁至七八岁左右是绘画、音乐能力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我们一定要从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坚持问题导向,补缺口、补短板,循序渐进、打牢基础,努力为学生建立起终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提升审美的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灵魂创造良好条件。

三要抓好一个结合,就是抓好专业文艺活动和学校教学活动、学生感知体验活动的结合,全方位拓展美育的途径、载体和空间。比如推进戏剧、电影进校园活动,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等。这方面,我们文艺工作很多可努力的地方。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学校美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精神追求是美育的灵魂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叶朗

对于我们在教育领域从事人文教育、美育、艺术教育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一个我们期待已久的文件。

《意见》很多提法很有现实的针对性,一些思想和措施很有新意。

《意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我以为这个总体目标是在总结一个长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握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具有中国特色。

《意见》强调要构建科学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意见》特别强调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

《意见》强调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资源覆盖面。体现了我们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应注重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最近,我参与了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引领下建设的一门“艺术与审美”的网络共享课,充分体会到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课程,一定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形势,进行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意见》体现了中央提出的“举精神旗帜”的思想。《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这个指导思想渗透在《意见》对构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之中。《意见》对学校美育的这种指导思想,正体现了中央政治局最近审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的思想: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弘扬中国精神,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我们的学校美育工作,也要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我们要使中国精神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灵魂。《意见》体现了这个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使得这个文件有一种时代的光芒。

让美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亮色

作者: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沈健

学习贯彻《意见》,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定位、高品位要求、高水平提升,进一步加大学校美育推进力度,在彰显江苏学校美育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深化美育改革创新,让美育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亮点。

抓住重点,促进美育课程健康发展。一是“托底线”,中小学严格执行美育课程计划,对未能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价、评优考核“一票否决制”。二是“保基本”,统筹城乡美育课程的装备资源和师资配备,满足美育课程与活动的基本需要。三是“上水平”,着力提高美育课程质量,将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

破解难点,促进学校美育均衡发展。美育的难点在农村。一是抓突破,充分发挥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抓投入。制定新一轮艺术教育技术装备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向农村学校倾斜,落实音体美器材资金12亿元。三是抓队伍。从2014年起,连续5年每年录用不低于1000名中小学美育教师,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启动省市联动美育师资培训行动计划,在南京大学设立江苏省高校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优化基点,促进美育文化优质发展。一是“打开”校园,吸引和整合社会优质美育资源进校园。二是“打通”课程,打通区域,打通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让学校美育渠道更加畅通。三是“打动”情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认同世界经典文化,培养“中国人”,培育“中国心”,培植“中国情”。

聚焦热点,促进美育评价科学发展。一是有抓手。以“美育进中考”为艺术素质测评的抓手,全面推动江苏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二是有政策。正在研制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拟将艺术课程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作为艺术类考生高校录取的依据。三是有制度。成立江苏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和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和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落实美育公示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促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以特色创建引领学校美育

作者:甘肃省教育厅厅长 王嘉毅

《意见》出台后,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副省长郝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通过学习我们认为,《意见》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第一,高瞻远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我国美育的方向与原则。第二,内容全面,规划了各级各类学校美育的内容与方式。第三,遵循规律,突出了美育的特点与要求。所提策略和措施,既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方向,又遵循了美育的规律和特点。第四,促进公平,强化了改善美育薄弱环节的措施与对策。第五,操作性强,确定了加强美育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了不同任务,对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

按照《意见》要求,甘肃省将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学校美育工作。一是抓落实,全力保障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大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开设丰富的美育地方课程,确保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二是强师资,建立稳定的美育师资队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大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对口支教力度,着力破解乡村美育教师短缺难题。三是补短板,倾斜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加大学校美育教学与活动条件的标准化改善力度,加大对边远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四是抓示范,用典型带动推进全局工作。五是增活力,集聚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各方力量。扩大高校美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和对口支援,探索开展社会艺术专业人士进校兼职任教。

师范大学是播撒美育种子的园地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郑萼

美育对于师范大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播下种子,让师范生树立美育意识和自觉,将来在教育一线播撒到广大学生中去,开花结果。

首都师范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两通道、两结合、两促进、两服务”的美育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提升师范生、艺术类师范生人文、艺术素养的“两通道”;二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两结合”;三是力求美育教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促进”;四是服务中小学生美育养成和基础教育师资专业成长的“两服务”。贯彻落实《意见》,学校将从五方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

一是建立全员美育的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打破学科之间、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壁垒,探索全体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受益的美育工作机制。

二是培养适应美育发展需求的优秀师资。把加强美育工作纳入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凸显艺术教育特色;增设艺术选修课程,每个师范生均需选修美育课程;提升艺术实践能力,自2015级开始,非艺术类本科师范生须获得2学分艺术实践必修学分,所有师范生均加入艺术社团;完善艺术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和配套保障措施。

三是提升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水平。扶持教师创编有内涵、触灵魂、接地气的美育活动品牌;对美育教改科研立项给予政策、经费支持;深化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是发挥服务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在美育教师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上下功夫,以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校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输出;研究形成可推广的“大学支持中小学美育发展”模式。

五是探索建立美育考核评价制度。将“美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程度”、教师服务中小学美育工作情况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美育相关内容作为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的重要参考;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研究工作,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教学提供依据,助力基础教育美育教学与实践。

让“美育之花”在高职校园绽放

作者: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徐公芳

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把《意见》贯彻落实好。

第一,促进美育普及。一抓认识统一度。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美育工作专题规划,确立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相融合的育人理念,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二抓教师参与度。在依托现有专业艺术教师开展美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美育。三抓学生普及度。在现有学生社团66个、注册人数8000余人的基础上,实现每个学生都至少参与一项美育活动。

第二,完善美育体系。一是成立美育教研室和研究所,加强美育教学与科研工作。二是增开美育课程。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与方向,增设《建筑美学》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拓展课程。三是加强美育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美育”的教学模式,把美育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落实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四是使美育活动形成机制。继续办好和提升班级大合唱、鲁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质量。五是加强美育的保障机制。增加学校美育专项经费,改善美育场馆建设。

第三,凸显职教特性。一是突出育人特性。继续开展弘扬学校精神、传承校训、唱响校歌、“每周一讲”等活动,立德树人,弘扬青春正能量。探索通过美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的心灵。二是突出建筑特性。坚持围绕建筑专业特色开展美育,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中华建筑文化,感知建筑美、园林美、城市美。三是突出行业特性。进一步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创作一批既有艺术性、又有建筑魂的学生艺术作品。

第四,培育美育品牌。我校通过美育,办学取得了的成效,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培育了鲁班文化等3个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艺术团连续两届代表职业院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展演。我们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根据《意见》的指示精神,着重培育提升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与各专业之间相融通、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全新美育品牌。

把美育作为素质教育重中之重

作者: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强

作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尽管我们在美育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意见》所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特别是对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亟须提高,尤其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重新审视”。

一是重新审视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意见》明确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美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重新审视学校美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意见》强调学校内部各个方面的统筹渗透、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的融合链接,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美育工作的目标任务从课程教学的层面提升到整个美育系统的层面,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实现学校美育工作的区域性整体推进的任务目标。三是重新审视地方与学校的政绩观。《意见》要求我们,教育政绩必须体现在育人上,要牢固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德智体美共育,推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全区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握着力点。二是以改革为动力,切实彰显整体性。依托省区域性整体推进学校体艺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使学校美育工作实现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三是以机制为保障,切实增强内驱力。优化学校美育工作的条件保障、过程监督、评价激励、环境支持等各项机制,确保在岗位设置、工作量认定、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培训研修、考核奖励等方面,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艺术教育要转变功利化、技术化倾向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郭声健

广大一线艺术教师是学校美育实践的生力军,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方面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坚守艺术教育这块美育的主阵地,并主动渗透融合,构建学校美育共同体。随着《意见》的出台,我们要防止两种思想倾向的滋生,一是认为现在国家重视美育了,艺术教育有了美育这个靠山,大树底下好乘凉,从而忽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缺失了改革的动力;二是认为现在国家强调美育了,艺术教育因此可能被虚化,从而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及信念产生动摇。我们要全面理解《意见》所提出的“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这句话,准确把握和处理好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艺术教育在学校美育中的主阵地地位不容置疑,国家重视美育,不仅为艺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是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教育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育能不能出彩;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必须要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胸怀,要主动与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渗透融合,构建学校美育共同体。唯有如此,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独特的美育优势,才能与其他方面形成合力实现育人功效的最大化。

二是坚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根本宗旨,扭转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与技术化倾向。《意见》开宗明义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这就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切实转变功利化、技术化倾向,无论是普通学校艺术教育还是专业艺术教育,都必须要转到育人的轨道上来,要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以美育人、润物无声、走心暖心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