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吴笛:学术人生的盎然诗意

2015-10-1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赵晶收藏

吴笛既是才思敏捷的译界 “才子”,又是沉潜灵通的学界“通人”;他通过卓越的译介会通让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大地得以“重生”,又通过敏锐的“学”、“问”兴致让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大地得以“扎根”。他拜大师聚胆识跃然而成一家,通晓英俄双语、据守诗歌小说,旋为译界俊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只读书而不通社会事理的“腐儒”,他熟谙过去30年间中国翻译文学出版的市场状况,更是最早一批“拿得出手”的跨文化沟通的亲善大使。吴笛的学术人生诗意盎然,这种幸运既有赖于他求知求学的本能兴味,也有赖于他静心钻研的广博热忱。

早慧别乡梓,拜师聚胆识

少年时期的吴笛显露出过人的天赋,那些在同龄人眼中难解的数学方程、佶屈聱牙的古诗文,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少年时的吴笛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一颗向学之心,自学完小学课程。正当家里人期待他能“安分”地干农活时,吴笛的命运却因为一期公社墙报而改变。一次偶然的机缘,他从新华书店买回了一堆英语教科书和词典,自学了两年。随着语法知识和词汇量的积累,公社的宣传栏里不时出现他用英文书写的墙报和宣传语。他的这些“能耐”在小乡村一下子炸开了锅,市县教育局领导听说了他的事,决定推荐他进大学系统学习,于是,吴笛被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破格录取。

大学里被分到俄语专业的吴笛,给自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英语、俄语两门语言必须齐头并进。勤奋的他,潜心修学。在这近乎闭关的日子里,他的外语水平突飞猛进,并陆续有译作面世。1977年毕业留校,在教学一线8年,他的外语训练得更加出色。同时,他还向外语系的外籍教师和著名俄语翻译家力冈请教,为后来的译介工作夯实了基础。

1981年,吴笛被选派清华大学高校英语师资培训班学习一年。1985年,他报考杭州大学研究生,投身著名外国诗歌翻译家飞白门下,勤奋研习。毕业后留校,1999年起任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

译界名家铸名译,诗歌小说显才华

吴笛不但能够同时翻译英、俄两种语言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且他的翻译往往有令原作焕发新生的功力。其早期译作 《最后的炮轰》(1983年版)便是最好的例证。苏联著名作家尤·邦达列夫的名作《最后的炮轰》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小说家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的真实经历为模板写就,被称作“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曾在苏联文学界引起争论,对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笛译作用生动的语言、贴切的表述,为读者勾勒出一位血肉丰满的诺维科夫连长,引领读者一起历经残酷的战争,体味生命个体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心路历程。

吴笛坦言选择翻译文本一是兴趣,二是作家的重要程度。如果说苏联作家邦达列夫的小说 《最后的炮轰》符合他选择的第二要义,那么英国文豪狄更斯的最后一部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就正好契合了他的第一条要求。

狄更斯的长篇小说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被西方世界誉为“文学史中的不见天日之书、西方犯罪心理描写的先声”,1870年开始创作并分卷发表,一问世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6月,狄更斯患脑溢血离世。随着大师的逝去,小说的结局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谜团。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坛围绕这部小说出版的续作、揭秘、研究不胜枚举。此书虽在国外备受青睐,国内读者却并未有所耳闻。作为这部小说在中国的首位译者,吴笛认为,《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东冷西热”的根源在于狄更斯在中国长期被视作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为读者熟知,而小说明显带有早期侦探文学的特色和某些类型小说的特点,国内主流文学观念长期对这样的作品缺乏关注,这也造成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忽略。他同时也指出,狄更斯“在真实与梦境的结合,梦幻的巧妙运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是双重性格的刻画,对后世,特别是对瑞典的斯特林堡和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较深的影响”。译作出版后,在读者群中引起不小的震动。2012年,正值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狄更斯全集》,将吴笛的这本译作收入其中。

吴笛坦言他的大部分译作都是在35岁之前完成的。吴笛的《苔丝》译本备受推崇。《含泪的圆舞曲》诞生于中俄文化交流尚不通畅、帕斯捷尔纳克诗歌中文译本尚无的前提下,辗转得来的两卷俄文本帕氏诗集异常珍贵。译作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

静心沉潜做学问,

中西交流文雅士

20世纪,诗歌的命运令人困惑。然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诗歌,没有艺术,它们包蕴着生命的希望与生活的可能。如今,诗歌以自己独特的视域展示生活、点拨生活、探索生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世界诗坛正以多思潮、多视角、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着凝结人类语言和思想精髓的诗歌艺术;在诗歌研究领域,人们也进行着富有成效的探索。

30余部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积累,使得吴笛对大量的理论文献资料驾驭自如,这也让其此后的欧美诗歌与小说研究变得游刃有余。吴笛明确意识到,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在原有基础上向着跨学科研究拓展。2010年,他作为首席专家获得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的立项,成为全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二个重大立项。

吴笛熟谙国内外的文献资源,经常鼓励大家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开拓创新。课堂上,吴笛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在他声情并茂的谈吐中,从萨福到莎士比亚,从叶芝到普希金,从雪莱到哈代,都一一从课本中逸出;尤其是他的俄语朗诵,足以把学生们带入时代的情境中,体味那魂牵梦绕的民族情结。生活中,吴笛平易近人,始终葆有年轻的心态,他对时下潮流有敏锐的捕捉力,常常与学生探讨当下的热点话题。他还鼓励学生走进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那一份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吴笛常说:与外国文学结缘,必须能够走出去。“我有一种海湾情结,远眺大海,不仅让思绪自由翱翔,而且能超越世俗,净化心灵。”吴笛赴圣彼得堡大学访学时,为编撰翻译《世界诗库·俄罗斯卷》拜访了很多学者,也为主编《普希金全集》而遍访普希金生命的足迹,最终将8卷《普希金全集》带回国内。这两个项目不仅受到俄罗斯文化部门的高度赞赏,而且被列为浙江省改革开放20年精品书籍。赴斯坦福大学访学,吴笛笑谈“每到一处,我便喜欢去当地的校园和墓地”。这是他融入当地记忆的方式。

吴笛的学术人生诗意盎然,这种幸运既有赖于他求知求学的本能兴味,也有赖于他静心钻研的广博热忱。耳顺之年的吴笛总感叹时间流逝地轻快,总是笑眯眯的他已经规划好“退”而不休的学术人生。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