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思考与批判是最珍贵的权利

2015-02-05来源:新华网 作者: 吴迪收藏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盛产观点。表达成为争先恐后的时尚,默而不语在网络时代显得可耻。就算你不想说些什么,也总得点赞、转发,让某个观点产品又获得一次病毒式的传播,同时也是在热热闹闹的朋友圈里刷上一点存在感——网络时代,思想观点与人际关系都加速迭代,沉默不语和不存在是同义等价。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意思是人虽如芦苇一般脆弱,但是思考赋予了人独一无二的高贵品质,区别于同样脆弱的其他众生。朋友圈中的各种观点汹涌澎湃,仿佛营造了每个人都在思考的热烈氛围,可是当表达成为了一种营销手段或是勉为其难的礼仪,观点也就难以凝聚真正的思考了。剥去其道貌岸然的华丽外衣,往往就可窥探到这些观点孱弱乃至腐臭的本质。

    前些日子,歌手姚贝娜去世引发的波澜在朋友圈经久不息。第一波自然是悼念,33岁就离开人世,一颗新星陨落,不管是不是她的歌迷都会觉得些许惋惜;第二波,是对深圳一家媒体的记者乔装混入太平间偷拍姚贝娜遗体的齐声谴责,文章中,那几名记者以及他们身后的媒体被斥之为“秃鹫”,让人想起那幅199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摄影作品:一只秃鹫等待着一个瘦骨嶙峋的苏丹孩子的死亡;第三波,则是哀叹姚贝娜去世关注者无数,而张万年将军去世则难以进入热点,厚此薄彼,感叹世态炎凉,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名将关注度敌不过一个年轻歌手。
 
  一个年轻美丽、富有才华的生命的猝然消失,本该是一个单纯的悲剧。可是在这个以评论和阐释为消费品的时代,连平静的感怀也成为一种奢侈。这起悲剧所引发的对新闻价值、新闻伦理的争论,对采访边界、名人隐私权、公众知情权的探讨,或许还能引发一些真正的思考;而将姚贝娜去世的关注度与张万年将军并列做比较,“应该悼念谁”的一元化追问就显得荒谬怪诞——其简单的类比逻辑和结论都过于简单粗糙,充斥着传染性极强的暴戾情绪。
 
  以消费逝者为手段夹带私货鼓动病毒式传播,却还要扮作理性客观,这些人才像是靠掠食社会热点事件、热点人物为生的秃鹫。
 
  这些逻辑简单、情绪激烈的观点产品,正是部分以真相、启蒙、反思为卖点的微信公众号所乐于追逐的。在网络时代,本该深刻、缜密的观点也被量产,成为俯拾皆是的快餐产品。现在拿起手机刷刷你的朋友圈和订阅号,看看有多少这样故作惊人之语的文章:它们粗制滥造,讹误百出,但只要挂上“你不可不知的真相”、“值得所有人反思”的标签,骂两句国民劣根性和社会制度,似乎就站上了道德与正义的制高点,扛上了开启民智的杏黄旗。你敢质疑,你便是被洗了脑的愚民。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产品。手机的流行让人们更专注于碎片阅读,大脑热区随着万花筒般爆发的媒介内容快速切换,看似思维始终高负荷地运转,但这样走马观花式的思考最终却抽离了思考最该有的深度。头脑庸庸碌碌的空转并没有提炼出真正的思想,相反却容易在过载的信息下日渐麻木,兴奋的阈值不自觉地提高,为反智但刺激的观点产品的畅销留下了市场。
 
  在这个人人都是营销大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奇妙时代,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成为观点产品的培养基,任何一个观点都需要被植入营销的病毒,传播出去,为账号带来点击和用户。认真严肃的思考和表达无法再触动习惯快速滑动手机屏幕的受众,他们只期待自己心中那个剧本所描述的“精彩”内容。大字号,耸动的标题和观点,彩色或动画字体,连续的感叹号……好像是一盘加了许多味精的菜,虽然下饭,但却让人品不出菜的本味,长期如此的话,味蕾会变得迟钝不说,还会对身体有害。
 
  这些伪装成优质思考的媚俗内容是对世俗社会中表达热潮的取悦,是对受众的一种别有用心的贿赂。我们试图通过接收这些内容,让自己区别于世俗的凡尘,让自己的表达变得与众不同,不当“沉默的大多数”,只想成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者。但是,这些像辣条一般廉价、量产、低质、刺激的产品却使得我们走向思考的反面,转了一圈又绕回到世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吊诡的讽刺。在空前鼓噪的意见自由广场,要小心自己的思想被那些诱人的动听声音绑架,让本该来自心声的表达成为媚俗的传声筒。
 
  思考与批判是我们珍贵的权利,也是我们保持自己人格独立性的义务。在纷纷扰扰的微博和朋友圈中,你的观念是你的圣殿,我们不能轻易将那把钥匙交给别人。泛舟于变幻莫测的信息之海上,更要握紧思考之舵,分辨清楚哪一束光来自灯塔,哪一串美丽的歌声来自魅惑的海妖。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