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如何为大学生营造清朗的精神家园?

2015-02-06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董洪亮收藏
   
大学生在校园花坛前留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的负责人、教师担负着重要职责。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欧阳康,请他们共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任务
  为什么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道理很简单,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靳诺认为,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事关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校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摆在重要位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敢抓敢管、善抓善管。
 
  她说,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最核心的政治资源,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党委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导向,在重大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问题上必须态度鲜明,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错误言论提供传播平台和空间。
 
  要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秦宣说,只有不断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欧阳康说,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获得的。大学作为中国社会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不能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必要的空间涵盖和必然的逻辑延伸。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靳诺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时代的要求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在人才培养、理论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有的人不是从中国的实践和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和研究,而简单地用西方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的实践。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秦宣说,一些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视不够,在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待提高。他举例说,有的高校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教材没能很好发挥作用,有的高校简单选用西方国家的原版教材,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分析。
 
  欧阳康认为,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之中,但还不成熟,还缺少足够的理论辨析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高校教师群体数量庞大,不仅在年龄、专业、学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也有各自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诉求,作为教师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共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理论不彻底,思想宣传必然出问题。
 
  靳诺表示要把握导向,管好阵地。她说,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材编用、教学评估、教师选聘、科研立项、核心期刊、成果发布、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和环节中,都要把正确的导向摆在首位,坚决落实“研究探讨无禁区、宣传讲课有纪律”。要主动研究时代的新变化,回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广泛接受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要敢于和善于回应师生关切的热点问题,探索完善系统讲授、专题讲座、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校教师要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绝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课堂上随意传播和蔓延。
 
  秦宣说,作为教师,我们鼓励青年学生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通过教学让青年学生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加强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要通过宣传思想工作、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让青年学生系统了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弄清楚这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哪些方面坚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欧阳康说,要强化历史意识,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内在相关性与一致性,深刻认识当代中华民族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要强化实践意识,引导大学生走进火热的社会生活,认识当代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
 
  (原文刊载于《 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06日06版)
 
 
【延伸阅读】
 
营造清朗的精神家园——专家谈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记者刘奕湛、施雨岑)“每当谈到理想的话题,我都会问自己:我究竟喜欢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但至少在上了您的课后,我在严肃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这是中央财经大学数学院的一名学生写给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冯秀军的邮件。
 
    从教22年的冯秀军在教学研究中,曾无数次追问过一个问题:今天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最需要什么?
 
    冯秀军说,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多种素质和技能,但有两种东西不可或缺:一是过硬的专业素质,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
 
    “如果将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比作一辆跑车,专业素质是发动机,理想信念就是方向盘。”她说,发动机性能欠佳会跑得慢,方向盘失灵则会跑偏。
 
    在今天的经济社会、科技时代,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等“硬问题”无需强调即受到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投入,价值理想、信念信仰等“软问题”却常常被忽视或排斥
 
    “事实上,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软问题’往往给大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困扰,甚至是无法挽回的‘硬伤’。”冯秀军说,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校园悲剧事件,都与其价值理想的缺失或扭曲直接相关。
 
    用什么来为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领航,用什么来为大学生的青春护航……是一个攸关大学生健康成长、千万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文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2004年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参与工程的主力军。”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说,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将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
 
    作为在20世纪指引中国人民找到救国之路的先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座暗夜里的灯塔吸引了无数进步青年追随、信奉、践行,甚至为之献出宝贵生命而无怨无悔。
 
    回到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中国过时了吗?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建设成就世所共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一部中国革命史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一部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篇章,同样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冯秀军说。
 
    今天,世界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想观念借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涌进大学校园,以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在大学师生的头脑中寻找栖身之地。“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在一些课堂上公然发声。
 
    逄锦聚说,高校教材和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学术的载体和舞台,教师应该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自觉地用好教材和讲台,传播社会文明,增加社会正能量,而决不可另搞一套,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传播违法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害的言论和价值观。
 
    “大学,作为知识和思想的创造之地、集散之源,成为各种思想思潮争夺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由此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冯秀军说,如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精神家园,这既是大学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支撑。”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说,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其建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应使其在高校改革发展的统筹谋划中居于优先发展、重点建设的地位。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难的有两件事:一是将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思政课教师从事的类似于第二项的最难的事业。之所以说是类似于,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绝非简单的思想搬运和灌输,而是一项激活思想、点燃灵魂、触动心灵、指引人生方向的事业。”冯秀军说,这项世上最难的事业,是最精深、最复杂的精神科学、心灵科学,思政课教师理应对此抱有敬畏之心、自豪之感。
 
    李晓红说,要积极探索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后继有人。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是全体中国人的梦,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注定与中国梦的实现合拍同步,他们的人生注定要担当起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冯秀军说。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