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名人不妥言论应接受公众质疑

2015-04-10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支振锋收藏

【事件回顾】一段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6日在网上流出。视频中毕福剑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对毛主席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网上舆论因此大哗。

 

一段唱评《智取威虎山》“不雅视频”的流出,将如日中天的娱乐大腕儿“毕姥爷”置于公众舆论的批评之下。视频中,央视名嘴、春晚主持人毕福剑清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片段,边唱边评,言词颇为不恭,嬉笑弄骂、嘲讽戏谑,还涉嫌侮辱开国领袖毛泽东。

目前尚不清楚毕福剑对“不雅视频”的录制和上传网络是否知情或默许。如果“不雅视频”系偷录并擅自放到网上,则这种泄露和偷偷放到网上的行为本身应受谴责。但无论如何,毕福剑在“不雅视频”中的表现及其对开国领袖毛泽东充满嘲讽戏谑的不敬、不妥言论,应受到公众的质疑和谴责。这种质疑和谴责,关系到对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表言论的理解,也关系到一个社会健康的言论环境。

毫无疑问,毕福剑和任何中国人一样,都应该享受到宪法所规定的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更不是无条件的。作为普通公民,他所发表的言论必须是合法的,不能有损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作为公众人物,他所发表的言论还应该考虑到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感情和反应,不能有悖于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主流价值观;而作为某个机构和团体的一员,他的言论还应符合其所在机构或团体的形象与利益。否则,他就应该接受法律或公众的质疑与责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这些方面的清晰辨析和正确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阐述言论的自由和发表言论的权利。

在讨论或辩论中,“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话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我们却未必真地理解这句话的全部含义,也并未看到这句话所存在的内在逻辑张力。不赞同并不意味着反对,有时候可能是不置可否,或者仅仅消极地表示不支持,因此不一定得去誓死捍卫什么。当然,誓死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反对其观点。

这就提醒我们对言论的自由要有更精细的理解,在言论的自由中,与言论权利一样,批评言论也可以是一种权利,因为两者在本质上都是言论,都能体现言论的自由。因此,对某些言论的批评并不意味着是在批评发表言论的行为本身,而是在批评言论的质量。简言之:公民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其他公民也有批评其言论质量和品格的自由。

因此,对于名嘴毕福剑而言,他享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哪怕是发表错误言论的权利。只要这些言论不违反法律、不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就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不承担法律责任,不代表不承担道德责任,台前幕后两个样,人前人后两个样,会导致公众对其品行的怀疑;不承担法律责任,也并不意味着不承担社会责任,其言论如果有违公序良俗,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也会影响到其社会形象;不承担法律责任,还不意味着不承担相应的纪律责任或契约责任,如果言论有损于其所属机构或团体的形象或利益,则根据两者之间的劳务契约或者所属团体的纪律,他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毕福剑因言论惹非议并非第一遭,去年1月份的“辱佛事件”殷鉴不远。鉴于发表言论的自由并不能否定对言论质量和品格进行评价的自由,毕福剑此次的不妥言论也许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但他仍然要接受公众的质疑,并承担其他相应的责任。

(作者支振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原文刊载于《法制日报》)

 

【延伸阅读】:

一场饭局引发的公案

最近,围绕着曾经的“国民姥爷”毕福剑的窃听风暴、左右之争,简直已经成为一桩公案,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谁错了?

小时候看电视,最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没想到长大后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里,一样充满着这样的二元对立。对错总要分出来,即使分不出来,也要有一方承受更大的代价。具体到这件事,当然是毕福剑本人要承受这个代价。

9号晚上,他在微博上十分克制而脸红的道歉声明,也许只是这个代价的开始。

毕福剑微博截图

这件事有两大核心争论点,一是偷拍并私自上传,涉及到大家对公民隐私,以及“告密”行为的看法;二是体制内的毕福剑私下里的态度表露如此极端,涉嫌侮辱开国领袖,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里说,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你看毕福剑事件里,每个人都分别站在了不同的哲学家那一侧,且都举出了看上去充足而充满道德感的证据。

太阳底下,本无新事。

谁在说服谁?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事吧。当人们在谈轮毕福剑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俗话说,文艺青年走遍世界,看到的都是自己。争论毕福剑事件,左右派看到的都是自己长期的主张,毕福剑早已成为擂台,而不是可争论的话题。每次公共事件发展到这一步,都极为无聊。最大的特点是,双方观点均可预测,且毫无建设性。

比如就这事而言吧,右派看到的是言论自由,告密文化,政治人物能不能被调侃;左派看到的是他作为一个党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开国领袖进行侮辱。左右互撕,打的是没有结果的架。

有没有一种可能,双方互相说服?

还别说,关于“说服”,多年来都是研究的热门。毕竟,这样的上古神技,一旦拥有,就什么都不用再愁。于是几十年前,心理学家霍夫兰从战场上研究完怎么给大兵洗脑后,回到校园,带着“耶鲁传播与态度变迁计划”做了15年研究,研究的结果到现在还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在他总结的各种不可以劝服对方的原因中,有这么一条,“对他人抱有较大敌意或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不容易受影响”。

嗯,敌意。一旦有敌意,其实要做的根本不是说服对方,这是当下舆论之争里,最无可奈何之处。我们应当正视并习惯这样一种现实,正常的社会需要争论,但是需要的是有共同认可基础的理性讨论。

有些事情,其实无需争论;有些规则,特定身份的人必须遵守。不需要像苏格拉底一样殉道,但康德在道德律中,对于个人应履行本职早已论述得非常清楚。这本该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国民脸”的变脸

回到毕福剑本身,这个长相敦厚的主持人,毫无疑问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不管处理结果如何,那些喜欢他多年的老头老太太、中年夫妇们,都很难再看着星光大道傻乐呵,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那样。

如果我们将视野拉长一点,去看央视一些知名主持人的变化过程,会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

不妨把这些被几亿甚至十几亿人熟悉的脸,称作“国民脸”。2008年,那时还意气风发的芮成钢,在美国顶级脱口秀“囧司徒每日秀”里不无得意的炫耀说,我有2亿观众,当场把主持人吓得不轻。是可谓“国民脸”。

在台上时,这些脸大概有一些共同特征,可以模糊的概括为温暖、爱国、正能量,等等。问题就出在台下,随着一些知名主持人离开央视,他们在其他平台上展示出此前从未示人的一面。比如,XX在微博上,XX在文章里,芮成钢在囹圄之中……

以及毕福剑在饭桌上。尽管这个饭桌的所有信息正在被网民狂热搜索,但毕竟这个舞台不是央视。

个别做得风生水起的知名人士,曾经因体制而荣,收获了万千宠爱,却突然因出格的言行被曝光。这些有着公信力的面孔做这样的事情,着实让人警惕,毕竟他们有着万千拥趸。

搞社会认知论的L·费斯廷格曾分析过,大意是如果你跟你喜欢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最终大概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你不喜欢他了,二是你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要知道,无论主持人是何种观点,追随者一定还不少。

当“国民脸”变脸,这场饭局引发的讨论,应当进入另一个层面了。

(作者为司徒格子,原文发布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