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厉以宁:“欲望更替”如何作用于文化产业?

2015-04-10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厉以宁收藏

4月8日,在由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定福庄文化产业促进会主办的定福庄文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作了题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主题演讲。

【厉以宁演讲摘要】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有一定的经营主体、工作人员和投资者,向社会提供产品,从而形成市场。但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文化产业除了提供有形的产品,还提供大量的无形产品。无形产品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持久的,但对这些无形产品的社会评价是滞后的。因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社会评价会引起争论,争论有时会持续若干年,褒贬不一,所以文化产品的评价有其滞后性、反复性和长期性。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是对社会起消极作用还是积极作用,必须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评判,这些作品该禁止、该限制还是该开放,往往有一段讨论的时间,这是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

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它通常与文化事业并存,文化事业也提供有形或无形的产品,但它是非营利性的,其经费往往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文化产业则不同,文化产业应该是营利性的。当然,文化能不能有营利性,能有多大的营利性,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不要任意扩大文化事业的范围,也不能任意扩大文化产业的范围。即使是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单位也应有两条不能触犯的底线,一条是法律的底线,另一条是道德的底线。

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上,文化产品和服务面世时未必产生经济效益。假定一个人在家作画,但只供自己或亲戚朋友观赏,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即便是文化产业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效益也不是立刻显现的,而是逐渐显现出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文化产品对GDP的贡献大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对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递增的,所以文化产业在经济上的贡献是递增的。经济学家除了考察现实的需求外还承认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表现出来,而是激发和发掘出来的,可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应增大,很快会转变为现实需求。而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供给却不会很快地转变为现实供给,这又称为“供给增加的滞后性”。在参考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时,不要忘记人们“欲望更替”的过程。人的欲望或需求是分档次的,随着收入的增长,高等级的需求会依次产生,存在强烈的示范效应,人们的需求会相互影响和攀比,“欲望更替”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根据。

在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上,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管是否投入市场,都会产生社会效益。对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评价,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朝着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方向来评价,文化界应该有这样的平台。我们经常谈效率,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效率的物质基础,另一个是效率的道德基础,这两个基础对文化非常重要。仅有物质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有了道德基础,就会有超常规效率。文化的作用不仅有常规效率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道德基础上的效率增加。所以我们看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问题,一定要把道德基础和物质基础并列,要认识到道德基础更重要,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担当。

文化产业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应该以哪个为主呢?显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的调节不可疏忽和轻视。政府的调节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引领作用,政府站的高看得远,能够预见到一些问题,因为广受公众意见,所以可以起引领作用。二是规范作用。三是监督作用。文化产品市场不能没有监督,所以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另外,还要探讨一下,除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有没有第三种调节?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妨从人类的历史谈起,市场的出现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事情,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部落间的商品交换,国家的出现更晚,政府出现就更晚了,但人类出现有几万年,在这几万年的漫长时间中,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没有政府调节;人类社会的传承是靠什么力量调节?就是第三种调节——道德力量调节。在大动乱的年代中,市场是失灵的,政府是瘫痪的,但人类社会延续下来了,这种延续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这在客家人南下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有了道德力量调节以后,市场调节也存在,政府调节也存在,但市场的作用就不一样了。市场调节如果没有道德力量调节来配合,就容易走偏;政府调节如果没有道德力量调节来配合,就会很有限。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道德力量调节放在重要的地位。道是无形却有形,道是有形却无形,每个人都要自律,这是社会前进必需的。自律靠什么?这里就是文化产业无形的效益起着重要作用。有形的道德力量调节,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当我们的文化产业跟这些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就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为厉以宁教授在定福庄文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摘要。光明日报记者李慧、陈晨整理)

【延伸阅读】

厉以宁六页手写稿的背后

4月8日,在由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定福庄文化产业促进会主办的定福庄国际文化产业峰会主题演讲现场,大屏幕上出现的一份密密麻麻的手写演讲稿吸引了全部与会者的目光。这份名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手写稿出自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之手。当天,他手持这份反复修改的手稿走上了主题发言讲台。

就在8日上午,在嘉宾休息室停留时间最短的人,也是厉以宁教授和夫人何玉春教授。两位老人一下车,只在休息室做须臾站立,没有坐下,更没喝一口水,即精神饱满地走进会场。

这份长达6000多字的手稿凝聚了这位85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对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定福庄文化产业促进会秘书长张旭东介绍,在本次会议之前,厉以宁教授花了数天的时间研究演讲题目及内容,亲笔完成了这份提纲,又在稿子上反复修改,以期精准地表达学术思想。何玉春教授透露,为作好今天的演讲,厉以宁早上6点即起床,提前两小时乘车出门,为的是提前赶到会场,不给组织单位添任何麻烦。

在这份手稿中,厉以宁教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道德力量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解”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释。其中,他提出的“文化产品是对社会起消极作用还是起积极作用,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评判”“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决不仅限于GDP的增长,也决不仅限于满足国民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在于提高国民素质,振奋精神,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要重视道德力量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学术观点极具针对性、指导性和现实意义。记者注意到,在这份6页的手写稿上,仅修改的痕迹就达13处之多。

厉以宁的手写演讲稿(部分)

讲坛上,已届耄耋之年的厉以宁,精神矍铄,声音清澈。与会者在借助网络直播、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传播厉以宁学术观点的同时,也深深为这位名师严谨勤勉的风范所打动。

“厉以宁教授从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角度对文化产业做出了深入思考和总结,他亲手书写手稿,拿着手稿上台演讲的故事更让我们深受触动。”一位听众对记者说,从中不仅看到他严谨治学的作风和品格,而且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的风骨和精神。

(本文作者为《光明日报》记者李慧、董城)

【厉以宁演讲全文】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文化产业的产品有他的特殊性。文化产业跟一般工业品、农产品的企业跟个人在产品方面最大的区别是文化产业所提供的除了有形的产品以外,有形产品比如说图书、电影、电视这些等,还有大量的无形产品,这无形产品他们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持久的,这些产品的社会评价是滞后的,为什么说他滞后的呢?因为有争论,而且褒贬是不一样的,文化产业产品的评价有他的滞后性,有它的反复性和它的长期性,也就是说文化产品中它如果是形成了无形的产品,那么它对社会所起的是消极的作用还是积极的作用,必须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评判,才能做出该禁止的禁止,该限制的限制,该开放的开放,往往有一点讨论的时间,这是文化产业显著的特点。

文化产业有时候跟文化事业是并存的,文化事业也是提供有形或无形的产品,但是文化事业的特点是非盈利性,因为它的经费是由政府或者社会团体所提供的。文化产业不一样,文化产业应该是盈利性的,当然文化能不能有盈利性,或者能够有多大的盈利性,这个往往成为焦点,因此我们并不是说要任意扩大文化事业范围,我们对文化产业应该加以重视,盈利性的文化产业单位也应当有两条底线,一条底线是法律的底线,另一条底线道德的底线,不能触犯这两条底线。文化产业因为它的复杂性所以要有一个实验区,而在北京的定福庄就是他的实验区,而政策发展是他的发展前提。

第二个问题,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投入市场以后,不一定会产生经济效益。为什么说不一定呢?因为假定一个人自己在家里天天做画,这些画只供自己或者是亲戚朋友来观赏,它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再比如说一个业余作家,写了本小说,这个小说是否存在经济效益,决定于他是否拿出去出版,他留在那里等自己死后再出版,那可能也有滞后的经济效益,如果他不出版只让人家看,让人家评价,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也许表现不出来。就是文化产业的产品投入市场以后,效益也不是立刻出现的,而是逐渐出现。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文化产品对GDP的贡献大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文化产业的贡献是递增的,对文化产业需求是递增的,所以文化产业在经济上的贡献是递增的,我们现在所考察的需求在经济学上都有现实的需求,经济学家承认了另外一种需求,就是潜在的需求,潜在的需求并不表现出来,他是激发出来、发掘出来的,文化产业的很多产品是有潜在的需求的,这种潜在的需求将来会变成现实的需求,因为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就会有另一种潜在的供给也存在着,潜在的供给就转化为现实的供给,这个在其他行业中也遇到过,但没有文化产业这么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从事文化产业,你不但是有现实的需求而且也有潜在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你潜在需求逐步被激发出来,同时另一方面潜在的供给也就存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画,当少数作家在画画的时候,那么潜在需求也存在现实需求,但一旦他的工作方式改变了,是流水线方面的画,就添一朵花就画一颗树,这就潜在的供给变成了现实的供给,而潜在的需求也会大大激发出,所以讨论文化产业不要忘记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就叫欲望更替,就是人的欲望或者需求是分档次的,层次越来越高,欲望就越来越大,最低的需求也就是吃饱了不饿了,穿暖了不冷,这是最底层的,一直到自我表现,一直到想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所有这些都是欲望在更替。欲望更替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根据,所以我们现在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放在北京定福庄,它实际上因为北京的位置起了影响,西边有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东边有定福庄的文化产业,这个对中国将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随着我们人均收入提高,人均GDP提高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欲望更替这个过程加快。

第三个问题,文化产品的社会效应。我们谈到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就要提出问题,用核心价值观标准来衡量文化界应该有那样的平台,对任何一个文化产业的产品都有评价的平台,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是从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这个方向来评价的。提高素质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这么讲,我们经常都谈效率,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效率的物质文化基础,另一个基础是效率的道德基础,这两个基础对文化非常重要的,对效率也是非常综合的,但问题仅仅有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当我们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以后,这就不一样了,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超常规效率是从道德基础产生的,文化的作用不仅有常规效率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它是道德基础上的效率增加。我们可以举三个例子,一个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大合唱这样一首歌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热情,这就是它的道德基础起作用了;第二个例子,当抗震救灾的时候,人们自愿去拼命地救人互助友爱,那是受了电影、电视、小说的影响,在这个时间集中迸发出来;还有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移民,一个移民社会的效率是高的,客家人南下就不用提了,明国初年闯关东你想这个效率多高,短短几十年之内东北的建设城镇就初具规模了,大量农地就开垦出来了,这都是道德基础效益,所以我们看文化产业的效率社会效益的问题,一定要把它和道德基础及物质基础并列,但我们认识到道德基础是更重要的,我们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富有这样的使命。

第四个问题,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我们有三个重要的启示。第一个启示,最大的红利是什么?最大的红利不是人力的红利,不是资源的红利,而是社会和谐的红利,社会和谐的红利是最大红利,我们的制度决定了我们能够产生社会和谐,我们能够激发起大家这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这个是文化产业的一个作用也是它效益的表现,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够坚持的话,实际上还会产生副作用,这就是一种负能量。要用正能量来填补它,这个是我们需要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当促进人跟自然的和谐,我们一定要把环境保护放在文化产业园下。因为环境是我们跟子孙后代共享的,资源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享的,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那我们将来会怎么样,我们的子孙会怎么样?也许有人会说了上一代也不注意环境,为什么到我们这代要我们来注意环境?上一代有上一代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经历,但是一旦察觉到这个问题,就认为环境的保护是全民族的事情,是人类的事,关系到文化的生存问题,这就是效益,我们不注重这点效益实际上也不行。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五千美元以后,人们的需求就不一样了,对文化的需求就要大大增长,当超过一万美元的时候又不一样了,又进到一个新阶段,文化消费就是一种稳定增长的,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文化产业不但是要随着经济同步发展,甚至它的速度会比其他的行业要快,因为它涉及到欲望更替的问题,也涉及到人们眼光开拓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文化产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个是市场调节,一个是政府调节。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发展文化产业,那应该以哪个为主呢?显然,市场是资源配置中的主要条件之一,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政府的调节不可疏忽,不可轻视,因为政府的条件起到三个作用。第一是引领作用,因为政府站的高看的远,它能够预见到任何问题,因为它广受公众意见,所以它可以起引领作用;第二它可以起规范作用;第三起监督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市场不能没有监督,所以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同样重要的,这个对我们定福庄将来的发展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这里要谈的,就是说难道除了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就没有第三种调节吗?有,我们不妨从人类的历史谈起,市场的出现有多久了?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事情,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部落间的商品交换,国家的出现就更晚了,政府的出现也很晚。人类出现有几万年,但这几万年漫长的时间中,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就没有政府调节,人类存活下来靠的是什么力量调节?那就是第三种调节,道德力量调节。在大动乱的年代中市场是失灵的,政府是瘫痪的,但人类社会是延续下来了,延续下来靠的什么力量在调整,靠的是道德力量,这在客家人南下的过程中当时这个混乱时期表现的特别充分,这就是文化的调节。有了道德力量调节以后,市场调节也存在,政府调节也存在,但市场的作用就不一样了,市场调节没有道德力量调节跟它配合,市场调节容易走偏锋,政府调节如果没有道德力量调节跟它相配合的话,政府调节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这里我们就看的很清楚,在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道德力量调节放在重要的地位。道是无形却有形,道是有形却无形,每个人都要自律,这是我们社会前进所必须的。自律是靠什么?是无形的文化产业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有形的道德力量调节,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当我们的文化产业跟这些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文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定福庄文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的主旨演讲全文)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