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青年学者专题 > 资讯详情

张立文:天生我才怎么用?

2015-05-06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先生今年已经80岁,但在校园里,仍然可以不时看到他的身影,给博士生上课、做讲座、参加研讨会……致力于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张立文先生总是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儒雅大度。

“我15岁就参加工作了,当过粮食管理所的所长,那个时候很穷,红薯丝当粮食,火炉当棉袄,竹篾当灯草。”学者张立文的求学生涯不像今天的青年们这般按部就班的顺利,虽然有几年时间没有学习的机会,但他说心里并不感到很难过。“我工作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几乎经历了建国初期所有的政治运动。在那个时候,年纪不大就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坚持做人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冤枉别人,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我影响很大。”小学和初中时期,每到寒暑假,张立文都会到家乡的私塾里去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尽管那时不能理解其精髓,但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这些为人处世原则也是我的基本行为规范,从青年时期我就把做人视为一个基本道德。”在张立文的印象里,传统文化对他来说既是知识的启迪,又是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育,思维的锻炼和观念的形成。

1956年,张立文考到中国人民大学,一心只想“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好好读书,但由于各种运动,学习的路途仍不平坦。“现实与理想有落差,人的一生总会碰到困难、挫折、打击,或是批评,在挫折当中才能长大,要用平常心来对待。”张立文认为,现在的青年虽然学习生活条件稳定,但是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和激烈的竞争,平常心依然很重要,不被世俗的名利和物欲所迷惑,努力提高个人的德行,保持一个人基本的道德情操,才能避免走歪路。

“天生我材必有用”,青年是充满热情和自信的时期,可是,天生我才怎么用?对这个问题,张立文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他治学的准则:认准问题,坚持不放。“做学问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东一个西一个,半途而废。比如我研究中国哲学史,坚持读经典原著,不能只看别人的说法,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毕业留校后,青年学者张立文做宋明理学研究,其中重点是朱熹思想研究。“文革”的岁月里,他克服各种困难,在“文革”结束后不久,1981年便拿出了《朱熹思想研究》这部极具分量的著作。对此,他自己的体会是:点中国哲学思想资料之“石”,而成科学的中国哲学史之“金”。然而,要想点石成金,欲使枯杨生,没有“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勇气,没有“死去活来”的学问磨炼,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张立文先生看来,青年人求学必须坚持勤奋,不怕艰苦。不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同样也要学习为人,因为青年是人格、道德培养时期。“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年时期,人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个人将来的生活、工作、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张立文先生指出,价值观与审美联系,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明辨是非,青年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具有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价值观又与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对世界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爱自己、爱周围的人、爱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影响着人生观,做什么样的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青年人应该深入思考,作出选择,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