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第二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在天津召开

2015-06-1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周群;刘大胜收藏

夏日的海河之滨,天高云淡,风清气爽。6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合办的第二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在天津召开。厚厚两本、总页数达800余页的论文集,国际化会议流程,交流、激辩的会议场景,让与会者丝毫不觉这是青年学者论坛,油然感受到中国史学的光明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历史研究》编委会主任高翔研究员是“青年史学家论坛”的发起者,也是论坛主题的设置者。在开幕式上,他勉励青年学者,要做有思想的历史研究,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史学学派;增强理论兴趣,关注重大理论和前沿问题,做有担当的史学家。

做有思想的历史研究

在开幕式上,高翔向青年史学家们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要做有思想的历史研究。他说,当前我国史学研究处在发展与繁荣时期,论著质与量的提升、学术思维的活跃、研究领域的拓展,在中国史学史上非常少有。但是,思维活跃不代表有思想,思想阐发也不代表一定有原创性。理论的贫乏,思想的平庸,研究的碎片化,学术创新激情的消退,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就发展目标来说,我们需要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史学界的中国学派。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才有资格与世界主流学术进行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建立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不能盲目跟随欧美和日本的学术,学术研究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忽视民族性,就不可能产生中国学派的学术概念、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更不可能在世界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要增强对理论的兴趣。高翔提出,史学研究中理论原创性贫乏现象,需要引起史学界高度警惕。没有原创性,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学术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学术不能算做学问。这次论坛以“历史的事实、真实与真理”为主题,就是想激发青年学人理论探索的热情。到底什么是历史的事实,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又是历史的真理,这需要每一位青年学者深入思考。

青年学者要增强理论兴趣,关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现在有一个误区,研究史学理论好像不是学术,以史料论证为重为尊。没有史料的论证确实不是科学研究,但驾驭不了史料,迷失在史料的汪洋大海之中,抓住一根稻草就好像掌握了历史的真理,完成了学术使命,体现不了史学的追求、尊严与价值。真正严谨的史学研究,始终强调的是探索规律,服务现实。

高翔强调,唯物史观是当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继承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史学传统,是当代中国史学走向未来的前提,是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坚持用长时段的观点、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把科学精神真正落实到学术研究中。

第三,历史研究需要有担当意识。高翔说,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研究不是为了自娱自乐。真正的史学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而是抱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激情。激情源于史学家对现实的担当和对生活境遇的切身感受。把史学变成一种冰冷、机械的学问,对时代缺乏关注,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漠然视之,是对历史科学的亵渎。

高翔说,优秀的史学家,从来都具有思想,具有激情,具有创造力。青年学者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最容易产生思想。我们把中国史学的未来,寄托在青年学者身上。我们创办青年史学家论坛,就是要为优秀青年学者创造一个独抒己见的场所,一个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平等切磋的场所,一个能够塑造中国史学未来的场所。

理论与实证、中国与世界相贯通

本届论坛的会议论文,鲜明地体现了青年学者的问题意识,展示了青年学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参加本届论坛的40篇会议论文中,属于史学理论范畴的专论达到10篇。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阐释和辨析。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马俊亚的《史实的构建:理性差序与历史真理》一文,从史实与历史叙事、客观性与理性差序等维度进行了辨析,认为每个人所获得的史学“真理”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相对真理,史学的绝对真理就是对史学相对真理的无限扬弃过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荆腾,提交名为《中古西欧的封建问题与现代史学的事实寻求》的论文,通过检讨现代史学的事实概念,认为将不同于现代史学的非历史性事实纳入史学范畴,作为理解历史的根本着眼点,可能是一种有益的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龚培河、副研究员万丽华在《马克思历史进步观及其逻辑指向》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历史进步观贯穿着两条逻辑线索,如何将这两条逻辑线索真正统一起来,是引起马克思历史进步观解读分歧的根源。

还有一些论文,结合具体的历史研究领域,探讨历史的事实、真实与真理问题。如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鹏的《历史事实中的相对真实》一文,认为拜占庭帝国首位君主君士坦丁大帝的形象,在5—6世纪的拜占庭史料中出现重大分歧,源自于不同立场的历史写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倾向,在记录大致相同的历史事实时,给予了君士坦丁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相对真实性。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隆国认为,本届论坛不仅有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的多角度融合,让国家需要、读者需要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促进青年学者反思历史研究,而且引领学术新潮流,对于推进中国史学家共同体建设,早日形成世界史坛的中国学派,意义深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源参加了两届论坛,他认为,本届论坛针对史学研究亟须理论创新的现状,所设会议主题更加鲜明,在促进史学工作者进行具体考证的同时,也积极思考宏观问题,并面向现实,担当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就个人而言,参加青年史学家论坛,最大的收获是打破个人研究的藩篱,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国内优秀青年学者关心的问题和治学理念,开拓了视野和思路。这对今后加强理论研究,改进研究方法,大有裨益。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季托,是位在读本科生。他在很认真地参加了全部会议讨论后兴奋地表示,参加本次会议,有幸见到来自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见识他们的思想交锋,冲击了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真正懂得了历史学的本义。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卓立、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林曦等学者的精彩演讲和辩论,打开了他认识“历史”以及历史这门学科的另一扇窗。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40余名青年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的编辑参加了第二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与高翔秘书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参加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出席会议并致闭幕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主持会议开幕式。

与《历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第二届青年史学家论坛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有着悠久的学术积淀与优秀学统,荟萃了众多一流学者。高翔对“南开史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青年学者应认真体会“南开史学”的精神与传统,从“南开史学”中汲取营养与教益。

据悉,《历史研究》编辑部将继续提升青年史学家论坛的举办模式,将论坛办成团结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的舞台和青年史学家的共同家园,为繁荣发展中国史学作出更大贡献。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