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庞中英、止庵等共话《光荣与梦想》

2015-06-17来源:综合报道 作者: 收藏

6月16日,由“壹学者”学术科研服务平台和中信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讲坛《跨界对谈: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当代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庞中英、著名作家止庵和文化评论家解玺璋,围绕着美国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的著作《光荣与梦想》,就如何看待过去的和当下的美国,如何认识“光荣与梦想”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光荣与梦想》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以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为依据,创造了一种全景式的还原细节的历史写作手法。

庞中英:“揭露式的批评也是因为爱国”

在庞中英看来,《光荣与梦想》书写的40年正是美国从一个大而不强的国家变成超级强国的关键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讲,看看美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对于正在谋求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应该是有启发的。”

在谈话中,庞中英回忆了70年代末邓小平对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访问。邓小平访美恰好是在中美正式建交的1979年的大年初一,从这一天开始,邓小平在美国访问了九天,这九天,是中国关系“蜜月期”的象征。正是这九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未来:“邓小平三国访问的结论就是改革开放借鉴和学习的对象应该是美国。”

在庞中英看来,《光荣与梦想》把宏观与微观、伟大与渺小结合起来,书中不仅有美国大人物,更有美国小人物,娓娓道来的历史引人入胜,既回答了美国真正的“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原因,也客观地谈及美国遭遇的挑战、挫折、黑暗、恶果、困境和多事之秋。因此从研究思考美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光荣与梦想》实为必读的经典。

庞中英还认为,曼切斯特的叙事虽然对美国的阴暗面多有揭露,但这种批评实际上是更爱国的,《光荣与梦想》依然是一本“美国颂”。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做这样一种叙事史也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要依据自己的视角,甄别材料是否真实。”

止庵:“光荣实际上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外行,止庵强调自己谈的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怎么看这本书。1979年,止庵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在他看来,由于这本书的对象是当时的美国读者,所以中国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先读一本世界史和一本美国史,尤其是关于二战、越战、韩战的历史。“二战之后,韩战和越战尤其是越战,简直成了纠缠美国的一个‘病’,从肯尼迪到约翰逊到尼克松时期,一直到1975年南越被消灭。”韩战和越战背后都有苏联,重读《光荣与梦想》的止庵认为,“消灭”了苏联的里根对美国的意义远远超过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甚至可以跟罗斯福相提并论。

谈及当时的中国人怎样看待美国,止庵列举了三个事件:一是美国推翻了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后,毛泽东发表了“五二零”声明,由林彪代为宣读,号召“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二是尼克松访华之前,北京动员市民接受这个事实,街头那些带有“抵美”色彩的地名、饭馆名在一夜之间全部改变了;三是中美建交在当时是作为继粉碎四人帮、毛泽东逝世之后再一次出现的“重大新闻”来报道的,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这件事便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了。这些事件说明了世界在变,当时中国人的视点和立场和当下必然是不同的。

《光荣与梦想》完成于1973年。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来又发生了给美国造成沉重打击的南越崩溃和伊朗人质危机,当时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往下走的趋势,“光荣实际上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直到里根上台之后,苏联崩溃,美国才重新站起来。在止庵看来,《光荣与梦想》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一幅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时代画卷。“可惜‘时代的画卷’这句话被说滥了,其实只有《光荣与梦想》以此形容才贴切。”

解玺璋:“言论自由常给国家带来考验”

解玺璋在《北京日报》工作多年,作为同行,解玺璋认为曼切斯特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带有记者的敏锐和犀利,虽然书中涉及了许多美国历史的大事件,但作者善于把宏观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生活景观描写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叙事文本,因此成就了一代经典。

作者虽然在书中暴露了部分美国社会阴暗面,表示了对美国的批评,但对于美国在给予公民充分的表达自由这一点上却是称颂的,虽然这种自由使得一个国家常常需要承受残酷的考验。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