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当前我国核心期刊评价缺陷分析

2015-07-24来源:辽宁警专学报 作者: 纪秀明收藏

摘要:肯定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相对公平性、合理性、可持续性以及开放性,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自身存在缺陷,并产生诸多弊端。基于人文社科期刊社会价值实现方式、时效性等特点,分析当前我国核心期刊评价四点缺陷,及其对中国人文期刊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期刊;评价机制;缺陷;对策

一、引言

目前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技术层面的深化与完善探讨。如《基金论文比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探析》、《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及影响因子相关问题研究》、《载文量、信息密度作为期刊评价指标刍议》、《试析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工具》、《基于引文分布和引文网络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研究》等。二是我国评价体系与各类别学术期刊发展的意义探讨。如《国内三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人文社科类刊物》、《从医学期刊看现行的期刊评价体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期刊发展的影响》等。三是最近两年,对于期刊评价体系本身存在的弊端和缺陷的探讨越来越成为热点。随着对体系的逐日重视,很多学者对既有学术评价体系提出质疑。如《期刊评价体系的弊端与应对措施——以“核心期刊”评价为例》、《我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等。尤其是2013 年,学界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学术争议。

针对这一现象,2013 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问题采访了国内三位权威期刊人武京闽、蒋重跃和刘瑞生。他们共同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客观上基本能够反映期刊学术水平[1]。本文基本认同武京闽等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相对公平性、合理性、可持续性、以及开放性的肯定[2]。但同时,也应认识到,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自身存在缺陷,并产生诸多弊端。基于人文社科期刊社会价值实现方式、时效性等特点,分析当前我国核心期刊评价四点缺陷,及其对中国人文期刊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当前我国核心期刊评价四点缺陷

(一)期刊主体不端行为对公正性的质疑

目前人文社科期刊编辑部主办单位多为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广大高校及科研机构普遍将核心论文发表作为学位、职称、工作业绩等授予与考核的重要评价标准,核心期刊的资质成为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脉。因此,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对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重大。

而鉴于核心期刊评估多以检索数据说话,因此,在加强学术期刊内部管理与提升特色、专业性的同时,为了追求数据,很多学术期刊内部暗箱操作或者潜性运作等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造假情况严重[3]。

期刊文献的引用,主要意义是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体现作者认真求实的学术精神。

同时,有效参考文献的引用能够起到索引作用,可以聚焦学术论题与观点的场域,把握理论发展动态与脉搏。而不正当的引用,则容易混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经典与有影响力文献的判断,对核心作者群评价、热门科研趋势认知等产生混淆。旨在提升综合影响率的数据运作、不正当引用令期刊评价机构防不胜防,使得期刊评价陷入了困境。不端行为制造的数据对人文社科期刊定量评价的客观性产生冲击和破坏,也加深了目前期刊界对人文核心期刊评价机制公正性的质疑。

(二)定性评价主体的主观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鉴于之前过于倚重数据,客观机械化造成争议等问题。目前三家核心评价体系都不约而同启动评价主体定性模式。在评审的最后分析中,都需要用专家论证指标进行加权复合。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评价机制为例。其专家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上一版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各学科的权威专家;文摘编辑部的评刊专家。把专家对期刊的评价值作隶属度处理,之后将专家评价值加权0.3,再将学科引证表中的数据综合值加权0.7,算出综合评价值,之后按照数值大小递减顺序排列。这样的权重分配,旨在体现量化统计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审原则。[4]

这种在以数据为主体的考核体制中,加入主观定性成分,是对定量分析机械性的纠偏。客观地说,评价体系一直在不断开放性发展。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考核体系以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考核体系等多年来一直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近年来,由于核心期刊功能的扩大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片面追求定量数据,使得评价指标数据客观性受到人为因素干扰,造成指标数据质量有所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定量评价的效果。因此期刊评价需要进一步加大专家评审力度,更好地发挥专家评审的作用,采用多维度视角对期刊进行评价,努力建设一个将文献工具与同行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科学评价体系。”[5]但是专家对期刊的主观判断,难免带有个人偏好,加上个人对杂志的了解存在一定局限,及个人、机构和学术圈的利益关系,专家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从而会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随着国内人文大师级学者逐渐退出舞台和学界不正之风的抬头以及健康的学术批评日渐衰微,定性评价难逃诟病。

(三)基于期刊载文量的考核数据双刃性

不论是人文社科他引影响因子还是人文社科影响因子,亦或综合类指标中的综合影响因子以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被引数量、被引广度、被引速率、H 指数,这些数据都是以可被引文献数量为基数。

可被引文献是指某期刊某个时间范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的总篇数。人文社科期刊以传播文化信息为终极追求,文化传播信息量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篇幅的限制。人文社科期刊虽然不需要长篇累牍,但是也应该以一定数量的、有创新性的可引用载文作为实现期刊办刊宗旨、展示栏目特色的平台。可是,由于目前日趋功利的唯“核心化”态势,很多期刊主动或者被动思考基数与分母的微妙关系。以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为例,近三年来,80%期刊载文量明显减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年载文200 篇,2009 年载文202 篇,2010 年载文138 篇,2011 年载文131篇。《外语界》2010 年载文100 篇,2011 年载文87 篇,2012 年载文87 篇。2013 年载文83 篇。《外国语》2010 年载文96 篇,2011 年载文91篇,2012 年载文80 篇,2013 年载文81 篇。人文期刊的文化传播使命受到数字牵制,主观控制压缩基数的极端性将严重影响与制约人文期刊特色化与栏目风格组建,也违背了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习惯和传统。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习惯和传统是强调百家争鸣,是强调学术创新、学术多样、繁荣并存的。对篇章的如履薄冰的数量控制以及出于对影响因子的追求,会使得期刊在篇章设置时,无暇顾及或者主观舍弃很多边缘性与非热点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这样一来,学术多样性如何实现?学术后备力如何培养以及学术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仲伟民就尖锐指出:“《经济研究》复合影响因子达到11.555,《历史研究》复合影响因子只有1.146,二者相差居然整整10倍。这显然是学科特点以及不同学科研究习惯所造成,绝非代表《经济研究》的学术水平比《历史研究》高10 倍。这一方面提醒我们要充分尊重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习惯和传统。”[6]

(四)人文期刊影响滞后性与既定检索周期的冲突

目前三家核心期刊的评价机制,将检索的周期都制定为当年的前两年。也就是说,公开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必须在两年内被索引,否则就不再是被引用考察的对象。问题是,很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文期刊成果,很难在短时期内被认知和引用转化。一个文科热点的形成,除非是蓄意炒作和重磅策划,否则很难在一两年内形成热点。以当代文学的“生态”话题为案例。最早的生态文学评论出现在1987 年,而生态文学的研究高潮在2010 年之后。在1987 年到1997 年10 年间,生态文学研究在国内期刊界处于边缘学科地位,十分冷僻。但是这前期10 年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无疑是重要的阶段性参考资源。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讲究沉郁,讲究厚积薄发的沉淀,其社会影响力是具有滞后性的。这种滞后性经常会远远超过核心评价机制的两年周期。

人文社科期刊社会影响力时间滞后性与既定检索周期往往形成不可回避的冲突。很多人文学科文章的检索活跃期往往要在检索周期所限定的两年之后。这就无形中模糊与遗漏了对该论文的有效价值评估,也忽略了刊登该文的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延续性与拓深性。

三、结语

常卫国在“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讲话中指出,“按照辽宁省委要求,辽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核心性目标就是建设理论强省,这是由理论教育、学习、研究、宣传和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要点来支撑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是民族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与理论宣传建设的重镇。本文探讨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四点缺陷,以兹借鉴。

参考文献:

[1]武京闽,蒋重跃,刘瑞生.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三人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04.

[2]高翔.共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未来[J].社会科学辑刊,2012(06):5-6.

[3]张泽青. 中国期刊现象观察[J]. 编辑之友,2013(01):37-40.

[3]姜晓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 年版)研制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 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7.

[4]百度文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 》简介[OL].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2012-12-06.

[5]丁雪全,甘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 年版》问题评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3(04):241.

[6]仲伟民.学术评论:确立健康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N].中华读书报,2014-02-12.

[7]李文珍,曾江.中国人文社科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17.

(本文系第四届全国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