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学界关注中共早期组织创建史

2015-07-3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李永杰收藏

十月革命后,以进步革命刊物《新青年》等为宣传平台,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随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和进步团体纷纷成立,这些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暨《新青年》创刊100周年,7月23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史”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党团成员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掀起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浪潮。“北方的北京和济南、中部的武汉和长沙、华南的广州都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国外,日本、法国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刘宋斌表示,20世纪20年代初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遍布全国,“亚洲没有其他哪一个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在成立时分布如此之广”。

刘宋斌指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几乎是同时产生的。1920年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不久,同年8月就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一些地方因青年团是一个半公开的组织,所以共产党早期组织就通过青年团来开展一些工作,这就出现党组织帮助建团,团组织帮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局面。”

“青年团工作是党早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汉卿表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从1920年8月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团开始的,骨干成员是本地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刘宋斌告诉记者,其实不只是广东,全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年龄看,一般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从知识水平看,都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知识分子,有不少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还有一些是出国留学人员。

于细微处见真人”

中共早期建党史中关于精英人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关于李大钊的研究成果更多,这给很多学者造成一个假象,好似李大钊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再难有涉足的空间和价值。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荫明在翻阅大量“五四”同人的书信、日记后,“于细微处见真人”,从中找到了很多尚未被学界注意到的新线索和新史料,这些发现为研究党史重要人物提供了新视野。

日记是一种私密性很强的叙述形式,完全属于个人的话语空间,使撰写者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记事写人直抒胸臆,避免了公开话语中的顾忌,为读者提供了原生态的思想情绪、情态。谢荫明认为,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建立在一个个史实史事基础之上的,将这些孤立节点串联起来,才能使人物研究更加立体完整。“通过阅读‘五四’同人日记,诸如《吴虞日记》、《钱玄同日记》等,我们发现了很多《李大钊年谱》里未曾记载的内容,这些散落其中的关于李大钊的记载和线索,能为其研究提供更多的补充。”

不过,谢荫明也提出,日记作为私密性很强的文字记录,更能体现撰主的个人爱好和观点,会受到相关人事关系的制约,只能反映其相关的一面,研究者在运用史料之前应当注意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系统化、整体化研究《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进步报刊之一,诞生于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前夕,成为20世纪早期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刊物。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思想启蒙方面其功甚伟。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良明表示,《新青年》对中共早期领导人思想发展的影响更是独一无二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他们的著述和回忆中,都深刻地谈到《新青年》。除此之外,瞿秋白、恽代英、蔡和森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直接受到《新青年》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关于《新青年》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成果丰硕。据统计,仅相关专著就有540余部。但有学者提出,“将1915年至1926年《新青年》全程历史做系统、整体研究的著作却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尚未出现”。对此,李良明表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史料的挖掘不深是最重要的原因,“不过,随着《〈新青年〉史料长编》的出版,现在对《新青年》做整体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非常期待这一新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