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死亡论探究

2015-07-31来源:《今传媒》 作者: 赵广远收藏

 摘 要:伴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传媒人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大众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大众传播的竞争压力随之增大。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介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有人预言:电视即将死亡。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从传播学视野下以及电视传播实践的角度探讨电视不会死亡的原因,同时指出了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媒介也在快速的改变发展。当电视出现并不断普及的时候,曾经有人预言广播要死了[1]。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广播并没有走向死亡,而是在探寻的前进道路上,由信息杂糅的全面大众传播走向例如交通广播等专门化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非线性窄众传播。同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但是却离不开网络的时候,我们同样要问:电视是否要走向死亡呢?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以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们获取咨询的途径更加多样,但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以及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电视非但不会走向死亡,而且会根据时代与受众的需求以及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本文主要从电视为什么不会走向没落,以及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角度进行探究。

二、电视为什么不会走向没落

探寻电视不会走向没落,主要是从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角度以及电视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被传播者角度进行探究,阐述电视不会走向没落。

1.从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分析电视的命运。人类发明的媒介无非是两种命运,生存或者是消亡,如果一种媒介在信息传播的媒介大潮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持续稳定,那么将会继续生存下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美国媒介学家莱文森所提出的媒介生存进化论认为,某种媒介的未来命运是可以预期的,自然,电视的命运也是可以预期的。这印证了电视不仅仅不会消亡,而会持续发展。

(1)“人类即环境”理论。“人类即环境”理论认为,媒介的进化不取决于任何别的因素——复杂程度、技术含量、轻重美丑,只取决于人类作为“环境”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媒介就是适应人类需要的媒介。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作为“有机体”是有生命的,同时,这种有生命的媒介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所以人类使得媒介技术得以发生;另一方面,媒介技术跟自然界的有机体是一样的,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对于电视来说,电视这种“有机体”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所以电视依托于我们人类而存在,同时电视又被我们人类所应用,所以电视这种“有机体”又依托于我们人类这个自然环境而存在,因此,电视的去留是由我们人类来决定其去留的。电视因为符合人类的需求,并且被需要,所以,在这个层面看,电视不会消亡,而这种“有机体”会依托于人类这种环境而存在。

(2)“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2]。“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指的是某种媒介的传播模式,是否同人类与生俱来的安装在人类器官中的“硬件”一致,是决定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广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它的传播模式跟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方式是一致的,所以会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全新媒介充盈的全新媒介传播环境中继续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电视恰恰同样可以满足人类视听双重的感官需求,与人类与世界交流方式相同,所以会存在并发展。

(3)估量媒介存活前景的两种特征理论。莱文森的估量媒介存活的两种特征分别是:该媒介的根本属性一旦发生了变化,那么无论用什么名字来命名,他都是一种全新的装置。可以改变的,或者他的变化是可以想象的,即使发生了改变,也不会伤筋动骨,它还是原来的媒介。同时他指出,我们在说一种媒介是否要死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电视的基本的,固有的不可改变的特征,以及其可以改变的,非重要性的特征是什么。无疑电视这种传播媒介,相对于报纸的纸质传播方式,以及广播的传播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声像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即环境”以及“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理论来看,声像的传播方式符合“环境“的需要,所以不会消亡。虽然随着媒介的融合以及传媒技术和使用者人性化需求的不断改变,电视的线性传播方式改变了,电视的大众化的传播规模改变了,但是其最本质的声像传播样式没有改变。所以电视不会走向死亡。

2.电视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被传播者角度分析电视命运。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并不是自己独立完成传播的过程,而是依托其中的人,也就是上游的传播者以及下游的受众。从主动传播的角度以及必须接受群体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电视在媒介融合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所以电视不会走向死亡。

(1)传播者的必然需求。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方式,在传媒融合的大环境下,虽然有许多更快更简洁更人性化的传播方式出现,但是电视作为当下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传播效果最好的传播方式,被电视的传播者所必然需求。电视是党政信息的最主要的传播窗口之一,无论作为党的喉舌的国家电视,还是有财团支持的商业电视,无不都是在为利益的主体而发声,电视传播党政信息方便,有其不可替代性,所以电视不会消失。从传播的节目内容上来看,美国等国家都有电视节目的等级审查制度,在中国同样也存在有些内容可以在电视节目当中播出,有些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播出,而互联网等媒介相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其审查监督制度并没有那么齐全,监管也没有非常严格,所以电视成为了很多传播者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2)被传播者的刚性需求。电视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3]。这个年龄段的受众的忠实程度非常高。这主要是由于该人群接受新鲜事物的水平以及本身的素质所决定的。所以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中老年朋友们应用互联网的程度相对比较低,反而对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应用程度较高。因此,他们成为了电视的固定受众群体,正是市场的被需要性,所以电视不会走向死亡。电视在被传播者群体当中,除了扮演了教化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家庭必备的减压方式。很多人都有习惯,回家之后打开电视,即使不看,也会通过听声音的方式,增加家里面的“人气”。特别是在当前家庭的规模不断的减小,上班族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电视在减压或者舒缓人们心情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电视也不会消亡。

三、电视未来的发展

电视之所以发展进步,其中主要由传媒科技的发展以及传媒人性化的进步两个原因共同影响。那么,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电视内容又有哪些改变?

1.传播形式发生改变

(1)由线性传播到非线性传播。众所周知,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是线性传播的。因此,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频道,所播出的内容,我们是没有任何选择性的。但是现在随着电视节目的非线性传播,我可以在其他时间点播观看,同时我可以快进快退,甚至回看。当然,这种非线性的传播方式更是现代传媒符合人性化需求的体现。其主要的发展形式有:云电视,网络电视,家庭影院等[4]。

(2)由固定传播到移动传播。电视以往的信号接收形式多以有线传输为主,所以这就要求电视一般有固定的场所。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电视变得非常的不便捷,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限制了我们对于电视的应用。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环境中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电视由固定的方式改变为移动电视,人们可以拿手持电视甚至通过手机就可以观看节目,这大大摆脱了传统电视对于空间的限制,可以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在任何由网络信号的地方观看电视节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3)由单向传播到多向传播。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向都是单方向的,也就是,电视播出内容观众接收,但是我们的意见却不能够传达给“电视”。然而电视在媒介融合下,电视衍生出更多的交互方式,甚至可以实时的参与电视。这使得电视的传播方向由以往的单向传播改变成了多向传播。可以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微信微博等功能,实时的在线互动,甚至还可以在大众传播平台上表达个人观点,在节目播出之前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交互表达个人意见等。

电视向非线性传播,移动传播以及多向传播改变的同时,受众的粘度也不断增加,使得电视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传播内容发生改变。

在这个媒介竞争激烈的时代,技术上的差距变小,如何让受众选择电视并且高粘度的贴合,电视内容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电视之所以不会死亡,内容的不断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1)贴近人性化。电视表达方式一直在变化,从早期的说教型的内容,到后来服务性的内容等,要想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中分一杯羹,内容的人性化改变,是重要的突破口。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播出的节目的时间上,根据人们的需求生活习惯进行播出。例如:某些电视频道,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播出治脚气,治痔疮的广告,除了语言的污染之外,电视还有很多恶心的画面播出,这大大的影响到了受众对于电视的认可,转而会选择不看甚至会重新选择传媒方式。在节目内容上,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需要进行改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受众需求。这将会更加人性化的提高电视的播出水准,增加观众对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应用。

(2)走向专业化。电视的播出内容可以根据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对于某一类节目的目标群体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向性,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就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建立新闻频道,各类新闻可以集中进行播出,那么对这些内容有一定需求的目标群体就会更加贴近。由此看来,专业化的道路无疑是电视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5]。

(3)走质量路线。电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平台,其播出的大众文化很多时候都被人诟病制作粗糙,不够精良。所以我们应该在电视节目质量上下功夫,提高节目的可看性、可欣赏性。当下很多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开始走大片化的道路,像是制作电影商业大片一样制作电视节目。这样一来,电视与其他传媒方式相比,节目质量就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传媒环境下,电视这种基于视听的影音传播方式不仅仅不会走向死亡,反而会在媒介融合当中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2] 梁颐.电视和电视机的未来命运——以莱文森媒介生存进化论为视角[J].西部广播电视,2014(4).

[3] 王静.新媒体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特征[J].当代传播,2010(4).

[4] 何方.电视本体的嬗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 毛慧.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