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价> 资讯详情

为搭建学术评价交流平台而不懈努力

2015-08-0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 郝日虹收藏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思想、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三组关系:理论引领与学术本位的关系;立足中国与走向世界的关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深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必须要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强化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丰富学术评价内容和手段;建立独立、公正、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 高翔

期刊评价的模糊性决定学术期刊评价的相对性,从而决定学术评价只具有参考意义。对学术期刊评价的相对性认识不足,必然出现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崇拜,从而导致学术期刊评价的异化:量化指标与学术期刊编辑者相异化,成为制约学术期刊编辑者的对立物;核心期刊与学者相异化,成为制约学术产品创作者的对立物;学术期刊评价与科研管理相异化,成为制约学术繁荣和发展的对立物。消除异化,使学术期刊评价回归正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破除对学术期刊量化指标的崇拜,注重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结合;破除对核心期刊的崇拜,变“以刊评文”为“以质评文”;正确认识学术期刊评价的相对价值,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 陈金清

规范我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市场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高度树立制度创新的观念,全国上下、各管理机构要不断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社会科学良性发展的管理制度,实施精品工程战略,营造有利的学术风尚和社会风气;我国科研工作者数量庞大,社科管理机构众多,需要在国家层面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社会科学管理的引领指导机构;制定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法规,对于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和不端行为都用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加强和推进自律建设,把学术自律贯穿于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始终。

——《甘肃社会科学》总编辑 胡政平

学术期刊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可以简单地被评价,也不可用自身评价标准遮蔽学术评价。两者之间的矛盾、悖论关系势必长期存在。由于学术期刊服务于学术研究,归属于某个单位或部门,因此,超越现有评价体系“另立山头”并不现实。兼顾现有评价体系前提下,逐步建构符合办刊规律的评估、评价体系,应可视为一种发展趋势。简而言之,既要接受学术期刊“被评价”,也应探寻、建构新的评价体系;既需要磨合,更呼唤认同。学术期刊只能在探索前行中追求超越。

——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辑部编审 张晓校

近年来期刊数字化迅猛发展,学术期刊界基于数字化所提供的技术条件走出了集约经营与协同创新的新路,这无疑为突破上述困局,实行不同于既往的同行评议制度,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内在品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例如,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专家库的联网共享,形成一体性的海量共享专家库,彻底解决困扰单个学术期刊的、专家库库源不足的难题;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在实现专家库规模化、集约化的基础上,对海量共享专家库进行专业甚至专题细分,以适应学术研究更加专门化的客观要求;借助统一的网络平台,采用一定的行业组织结构形式,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监督同行评议机制的运行。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副主编 刘京希

莱布尼茨学会是德国著名的科研机构,也是德国开展科研机构评价的先行者,并且在开展研究所科研评价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一,重视科研机构评价,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研究水平的作用。第二,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诊断科研机构的运营状态。第三,注重专家定性评议的作用,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专业性。第四,评价方与被评方互动沟通,寻求独立性和交互性的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研究员 郭建宏

客观公正地对社会科学院的成果进行评价,不仅关系到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的荣誉,也关系到社会科学院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创新社会科学院的成果评价机制,需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区别、形式评价与内容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推进成果评价机制创新。随着社会科学院越来越多地定位于“智库”,对其成果的评价体系制度创新也应该包括对服务科学决策的研究咨询报告与相关职能部门委托的横向课题的成果认定机制创新,同时也要进行统一量化计分与区别对待考核的成果评价机制创新。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海

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就学术成果论,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触目惊心;二是由于评价体系和不少研究者自身认知等原因,普遍重量轻质,造成大量学术垃圾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提高研究者职业精神和学术品质,另一方面需要改革现有学术评价体系,重建健康学术生态。关于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应注意几点:重质轻量当为学界共识与风气;同行评议应成为普遍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代表作制应成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中的普遍做法。

——《新华文摘》总编辑 喻阳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