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以自然为镜检视人类活动利弊得失

2015-08-1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孙妙凝收藏

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自兴起以来一直蓬勃发展。近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世界环境史研究前沿”研究生精品课程班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名环境史专家就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作了报告,围绕相关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将自然规律与人类发展规律统一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频繁爆发,人们甚至用“生态危机”或“环境危机”来标示问题的严峻性,而环境史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反省和改革的时代开创起来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梅雪芹认为,环境史作为新世纪的新史学在很多方面显现出了新颖之处,其中一个方面,即是其研究者努力建构某种历史评价尺度或标准,对此,可概括为“以自然为镜”。其做法是以自然的变化来检视人类文化创造的得失利弊,臧否历史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乃至具体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结果和影响。“在世人热议生态危机的时代,环境史学者适时地添加可用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视角和维度,这无疑是他们之于现代史学的一大贡献。”梅雪芹说。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包茂红认为,环境史研究给世界史编纂带来新变化,环境史有助于在世界史编撰中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欧美中心论、进步史观、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等观念的局限作用,有利于将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

学科交叉 推陈出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史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日新月异,不仅在传统领域产生了很多新的突破,也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催生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来自孟菲斯大学的青年学者高燕曾负笈美国研修中国环境史,她通过世界环境史的视野反思了中国环境史研究。她介绍,当代海外中国环境史研究的重点课题包括气候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国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与文化、地方社会,中国环境史与全球环境史等。而未来海外中国环境史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前景将包括能源史、比较环境史等。

环境史研究长期以来更为重视对人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对海洋的重视不足。但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观。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教授保罗·霍尔姆认为,海洋环境史研究目前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包括海洋史研究中性别化主题的发掘、对历史上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如何理解海洋环境的长期变化等。他提出,海洋环境史可以为保护海洋环境设下基线,指导人们的消费与社会行为,为当今的海洋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环境史视角也为我国的传统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从环境史视角分析了夏商周三代选择在嵩山—洛阳地区定都并长期繁荣的原因。在他看来,该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与黄河冲积平原的生态过渡带,具有多重边缘效应,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滥觞之地。同时,这一人地系统优势在未来也将助力中原城市群再次崛起。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