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以学术自信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2015-08-1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薛进文收藏

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必须在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的基础上增强学术自信,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是增强学术自信的深厚根基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同样是反映该国文明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自信,不仅来自于同自然科学成就的比较,也来源于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的积淀与发展。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创造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并且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革故鼎新的创造性,因而能够在数千年间绵延发展、传承不绝。但明清以降,由于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不断丧失。在世界历史已经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新时代之际,中国的统治者仍沉溺于天朝上国的旧梦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危局。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效法西方,寻求变革之路。但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制度文化过程中,有些人却误以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相悖的,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阻碍,因此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轻视甚至抛弃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一个国家的民族自信心,就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支撑,民族自信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其他一切自信便无从谈起。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就了古老中国数千年的辉煌,也哺育滋养了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亿万中国人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必须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形成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从而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主动担当起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致力于传承文明、创新文化、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具体言之,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自信的重要支撑。

学术自信首先应秉持中国道路自信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的孕育,更来自中国人民致力民族复兴伟业、进行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结晶。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独特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西方学者对此也十分关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发展之路建立在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与西方经历的道路完全不一样,并且随着西方的衰落,未来的世界将由中国重新塑造……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成为国际政坛和社会科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面对建立在百年来几代中国人不懈探索基础上的伟大创造,有些人还存有疑问,还习惯于用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来解释丰富独特的中国实践,并按西方学术标准来裁剪、取舍和诠释,似乎这样才有“国际性”、“时代性”。其实,这是缺乏学术自信的表现。为何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正在进行之中,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虽然辉煌,但还只是初步的,发展的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让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自信的程度。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

其次,作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学习借鉴西方学术过程中转型发展而来的,很多研究范式、概念术语都由西学东渐而来,直至今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也尚在构建之中。一些学者在学术上缺乏自信,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最后,由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尚在构建,一些学者往往习惯于套用西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来分析解决当前中国高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旦发现某些现象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解释不了,就产生了困惑迷茫。

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自信,集中体现为对中国道路的高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今天也能够继续拓展并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的学术自信,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奥秘所在。

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

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什么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为什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问题不仅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国内广大干部群众也迫切希望得到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和解答。

对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紧密围绕现实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强大生命力,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入研究、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切实增强理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努力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理论体系创新与话语体系创新相统一。学术话语体系作为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反映着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的水平。因此,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根本的还在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体系是内容,话语体系是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及其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不仅为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人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多学科、多角度地从理论层面研究回答实践探索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奠定了深厚宽广的学理基础,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科学保证。

二是坚持学术标准与守住法律底线相统一。坚持学术标准,就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把科学性放在首位,严谨治学、严守规范,使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观实际。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同时,还必须自觉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坚决守住法律底线。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这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但也使我们面临着文化安全方面的新挑战。学术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都要特别注意增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自觉意识。在不可触犯的宪法法律问题上,在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问题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不能突破的底线。

三是站稳中国立场与做好国际表达相统一。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曾指出,尽管世界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缺少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学术话语,我们还不太善于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展示我们的实践创造,表达我们的理论创新。为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当下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又要主动开展国际交流,用易于为国际受众所理解接受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中国立场”,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研究中国问题,致力民族复兴。“国际表达”,就是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使世界了解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致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了解我们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展现中国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

肩负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牢牢抓住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立足实践,赓续传统,创新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