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详情

院校“小而精”,通识教育“博而广”

2015-08-13来源:文汇报 作者: 樊丽萍收藏

七八月间的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暑期课程都上得正酣。其中,约有100名上海财大本科生顶着烈日赶到毗邻的复旦校园,选修复旦暑期小学期的课程。《化学与中国文明》《改变世界的流行病》《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记者发现,这些学生所选择的课程有明显指向--开设这些课程的老师,大多不在上海财大的学科师资储备范围。

今年暑假到来前,上海财大和复旦达成合作:两校的暑期课程各留出一定名额向对方开放,学分互认。彼时,上海财大把近100个到复旦听课的名额,全部锁定在通识核心课程。就此,上海财大酝酿多时的通识教育改革浮出水面。

“小而精”的院校如何突破学科和师资局限,为学生提供内容广博且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上海财大给出了全新回答:借用外力。

向外“借”师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上海财大,七成学科专业和“财经”相关。考分高、就业好,多少年来如此循环。外人艳羡不已,可关起门来,学校的管理层有隐忧。

“财大的定位,是培养财经领域的精英,不仅要让学生走得好,还希望他们走得远,因此4年的本科教育就要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厚实的底子。”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说,本科教育光强化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以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让学生健全人格,拓宽视野,“学生从大一进门到毕业,只对赚钱感兴趣,对他们长远发展没好处”。

但上海财大是一所“小而精”的财经特色院校,单凭本校师资,难以构建起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因为通识教育不仅涵盖文史哲等人文社科领域,还包括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

“和综合性大学相比,我们学校的学科设置不够齐全,教师资源不够充沛,可提供的课程种类也有限。”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看得真切,一所学校没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很难引进一流师资。而引不来一流师资,又谈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通识课程?!

既然如此,可否换种思路?樊丽明说,上海财大推进通识教育,也完全可以采取向外借资源的办法,把其他学校的师资、网络优质课程纳入“借力”的范围。

全国范围“点将”,构建高质量通识课程体系

这个暑假把第一批学生送到复旦修读通识核心课程之后,下个月,上海财大为2015级新生配备了一份可口的通识教育大餐。

据悉,承担通识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相当一部分来自外校。比如,生命科学课程由复旦教授主讲、艺术设计类课程聘请同济教授,而心理学、音乐剧等课程的授课老师则分别来自华东师大和上海戏剧学院。

该校的通识教育涵盖七大板块,分别是: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艺术修养与运动健康、经济分析与数学思维、社会分析与公民素养、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语言与跨文化沟通。

据悉,目前除了上海本地院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外省市985高校,甚至台湾和香港地区高校的教学名师和优质课程,都在上海财大“借用外力”的范围之内;而同时,一些在本世纪初就率先启动通识教育改革的985高校,受制于部分核心课程授课效果不理想等现实,也生发出通识核心课程“向外招标”的设想。

有专家认为,现在的问题是,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对推进通识教育寄予厚望,但在储备师资上,如果大学都要把执教各门核心课程的师资备齐,免不了要在学科发展上“摊大饼”--这显然不符合高教改革的发展方向。

刘兰娟说,“借外力”开展通识教育只是上海财大迈出的第一步。目前,该校正积极组织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优秀师资,以教学团队来支撑研发通识核心课程。不久的将来,包括《资本论》中的经济学思想、中国经济思想史、博弈与社会等一系列具有财经特色的通识核心课程,都将出现在上海财大的课堂。

  • 评论
  • 分享: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学人资讯

学科资讯